
古代帝王與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于朝聘時各執玉圭以為信符,圭有六種,表不同的爵秩等級,“桓圭”為公爵所執。《周禮·春官·大宗伯》:“公執桓圭。” 鄭玄 注:“桓圭,蓋亦以桓為瑑飾,圭長九寸。”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四:“餘在 揚州 汪魯佩 家,見桓圭,長七寸,葵首垂繰,質粹沁紅,真三代物也。”參見“ 六瑞 ”。
“桓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定義與用途
桓圭是古代帝王與諸侯在朝聘儀式中使用的玉制信符,屬于“六瑞”之一,代表爵位等級。公爵執桓圭,象征身份與權力。
形制特征
在成語“桓圭不播”中,桓圭被借喻為才華或品德,意指卓越的才能未被世人知曉或未能施展。此用法源于桓圭作為樂器的引申(音色悅耳卻未被傳播),但需注意與主流禮器含義區分。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六瑞”其他玉圭(如侯執信圭、伯執躬圭等),可查閱《周禮》相關研究。
《桓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人的品行高尚、學識廣博、行事正直。
《桓圭》的部首是木,筆畫總共有12畫。
《桓圭》出自《史記·平準書》,原本是形容秦朝時期的大臣李斯的品行與德行。
《桓圭》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桓圭」。
在古代漢字中,「桓圭」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他一直以來都是個桓圭之人,受到衆人的敬佩與尊重。
這位科學家是一位桓圭人物,他的貢獻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桓圭之士(比喻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人)
賢良之士、傑出人才
渣滓之人、品德敗壞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