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名。《山海經·中山經》:“ 平逢之山 ……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 驕蟲 。是為螫蟲,實惟蜂蜜之廬,其祠之,用一雄鷄,禳而勿殺。”
“驕蟲”是源自《山海經》的中國古代神話生物,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拼音為jiāo chóng,屬于漢語詞語,由“驕”(左右結構)和“蟲”(獨體結構)組成。其核心含義指代一種神名,與蜂類等螫蟲相關。
二、神話來源 《山海經·中山經》記載,驕蟲是平逢山的山神,形象為“人形雙首”。作為螫蟲首領,它掌管所有蜂類生物的巢穴聚集地,因此平逢山也被稱為“蜂蜜之廬”。
三、祭祀與寓意 古人祭祀驕蟲時,需用一隻活雄雞進行儀式,且強調“禳而勿殺”,即通過祈禱而非殺戮來平息螫蟲危害。這反映了古代對自然神靈的敬畏與生态平衡觀念。
四、文獻注釋 郭璞在《山海經注》中補充說明,“驕蟲”統領的蜂群包含蜜蜂等多種螫蟲,而“蜜亦蜂名”指出蜜蜂是其中重要一類。郝懿行進一步考證,認為此描述符合蜜蜂作為典型産蜜蜂種的特征。
五、現代延伸 在網絡語境中,驕蟲常被作為志怪文化或小說創作的靈感來源,例如《怪界(蟲族)》等作品将其納入妖怪百科體系。
《驕蟲》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指自負、自負過高的人。現代漢語中,“驕”是形容詞,表示傲慢自大;“蟲”表示人。合起來,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自負盛氣淩人的态度。
“驕蟲”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驕:馬字旁、口字旁,共12畫
蟲:虍字頭、虍字身,共6畫
《驕蟲》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陋室銘》中,“百草日秀,蕙纨鬥碎。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稱其位。‘驕陽似我心,蟲亦未能赴!’皆細雨之意也。”其中“驕陽似我心,蟲亦未能赴”表達了作者自負、自恃的心态。
在繁體字中,“驕蟲”可以寫作「驕蟲」。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不同。但是,《驕蟲》這個成語的古時候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别。
1. 他是個驕蟲,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從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2. 這位小演員不被看好,但她并沒有被負面聲音打倒,反而更加驕蟲地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驕慢、驕矜、驕兵必敗、高傲自大
自大、傲慢、自信過剩
謙遜、虛心、低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