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grate]∶在市場或集市購買 [生活必需品] ,目的是在同一地點或在附近地點售出而獲利
(2) [corner;hoard for speculation]∶為投機倒賣而把貨物存起來不賣
聚集貯存。《廣西壯族文學》第二編第四章:“ 班氏女 拿出她曆年囤積起來的谷子送給 馬援 作軍糧。”
“囤積”是一個動詞,拼音為tún jī(注意“囤”不讀作dùn),主要含義是為牟利或投機而大量儲存貨物,尤其常見于經濟領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例證或經濟案例,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曆史文獻來源。
囤積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把物品存儲起來,特别是為了以後使用而大量積累物品。囤積可以是食物、貨物、資源等各種物品的儲存行為。
囤積的拆分部首是囗和貝,其中囗是表示圍住的意思,貝是貝殼的意思。囤積的總筆畫數為8。
囤積一詞最早見于《爾雅·釋诂》:“囤節聚積謂之囤。”這是說聚積物品稱為囤。在古代,人們常常要囤積糧食和其他物品來備戰備荒。
囤積的繁體字為儲積。
古時候,囤積的寫法比較特殊,首先是部首用的是囗和罙,而不是如今的囗和貝。其次,垂直書寫時,橫杠是寫在最上面的。古代的囤積寫法為
1. 他因為擔心食品短缺而開始囤積大量的糧食。
2. 這個商人喜歡囤積貨物,以期待将來提高價格獲得更多利潤。
3. 農民們在豐收時期會囤積糧食供應整個冬季。
1. 囤積貨物
2. 囤積糧食
3. 囤積資源
4. 囤積物品
1. 儲存
2. 積存
3. 儲備
釋放
銷售
消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