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蒿和蓬。泛指雜草。 晉 陶潛 《詠貧士》之六:“ 仲蔚 愛窮居,遶宅生蒿蓬。” 明 劉基 《夏夜台州城中作》詩:“良田半作龜兆坼,秔稻日夕成蒿蓬。” 清 顧炎武 《勞山歌》:“古言 齊國 之富 臨淄 次 即墨 ,何以滿目皆蒿蓬。”
(2).草野。《南史·梁武烈世子方等傳》:“生在蒿蓬,死葬溝壑,瓦棺石椁,何以異茲。” 金 元好問 《光武台》詩:“當年 赤帝 孫,提劍起蒿蓬。” 清 孫枝蔚 《旅興》詩之三:“寓目增黽勉,慨焉念蒿蓬。”
蒿蓬是漢語中具有雙重意象的合成詞,其釋義可從植物學特征與文學象征兩個維度解析:
一、植物屬性 蒿蓬指蒿草與蓬草兩類草本植物的合稱,常見于《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的釋義系統。蒿屬菊科植物,多具羽狀裂葉與特殊香氣,如青蒿、艾蒿;蓬則指飛蓬屬植物,其莖直立、葉互生,種子帶冠毛易隨風傳播,二者均屬田間常見野生植物。
二、文學意象
荒蕪景象代稱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收錄其比喻義項,多用于描述荒涼境況。如李白《古風》"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顔。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身将客星隱,心與浮雲閑。長揖萬乘君,還歸富春山。清風灑六合,邈然不可攀。使我長歎息,冥栖岩石間。"中蒿蓬意象暗喻隱逸環境的自然野趣。
微賤事物喻體 在《詩經·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的注疏傳統中,經學家鄭玄引蒿蓬類比卑微生命狀态,這種用法在唐宋詩詞中演化為固定修辭範式,如杜牧《贈别》"娉娉袅袅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中蒿蓬反襯珍貴事物的對比手法。
三、構詞理據 該複合詞遵循漢語雙聲聯綿詞的構詞規律,二字均屬上古音喉音聲母(蒿hˤaw,蓬Cə-[p]ˤoŋ),通過聲母協韻強化植物叢生雜亂的意象特征,此語言學分析可參照王力《漢語語音史》(商務印書館,2008)的聲韻系統研究。
“蒿蓬”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綜合了多來源信息:
一、基本釋義
字面含義
由“蒿”和“蓬”兩種植物組成:
泛指雜草
組合後泛指叢生的野草,多用于描述荒蕪景象。例如:
清·顧炎武《勞山歌》:“古言齊國之富臨淄次即墨,何以滿目皆蒿蓬。”
二、深層含義
《南史》載“生在蒿蓬,死葬溝壑”,暗指出身卑微; 金·元好問詩“提劍起蒿蓬”,喻指從民間崛起。
三、文學引用
四、綜合釋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背景,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文獻來源。
備防變型遍照操篲鈔絶穿取出客疵齾帶眼吊文砥行焚巢搗穴供直鈎貫鼓唇歸過骨在好尚狐埋狐揚疆固徼極精義近火先焦絶潢聚齊開消伉壯瀾汗崚論策羅韈蠻橫無理鳴葭摸底木化石念珠曹跑馬樓強渡虔潔乾蔭青田期驗齊煙九點全稱認透箬下深谿順止説海口殊擢孫郎潭濑偷雞摸狗偷儒途路為比文法吏舞弊營私賢長熙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