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皦日的意思、皦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皦日的解釋

明亮的太陽。多用于誓辭。《詩·王風·大車》:“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孔穎達 疏:“謂我之言為不信乎,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後漢書·郎顗傳》:“絜白之節,情同皦日。” 元 王恽 《玉堂嘉話》卷四:“嗚呼!謂予不信,鑒時人皦日之辭。”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雲翠仙》:“樸誠自表,切矢皦日。” 王國維 《羅君楚妻汪孺人墓碣銘》:“藐是孤生,終於滅性,皦日之信,匪石不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皦日”是漢語古典文獻中的詞彙,現結合權威辭書及文獻用例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皦”同“皎”,本義指玉石潔白光亮。《說文解字》釋:“皦,玉石之白也。”。“皦日”即指明亮的太陽,多用于起誓場景,象征誓言如日光般光明可鑒。《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釋義為“明亮的太陽。多用于誓辭”。

二、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王風·大車》:“謂予不信,有如皦日。”漢代鄭玄箋注:“我言之信,如白日也。”。明清小說沿用此典,如《醒世姻緣傳》第八八回:“生員如敢欺心,上有皦日!”

三、用法特征

  1. 語法結構:多作賓語或狀語,常見于“有如皦日”“指皦日”等固定搭配
  2. 語體色彩:屬書面雅言,現代漢語已鮮用
  3. 修辭功能:通過自然物象強化誓言力度,體現“天人感應”思想

四、文化内涵 在古代盟誓文化中,“皦日”被賦予道德監督的象征意義。《論語·顔淵》載“子曰:内省不疚,夫何憂何懼?”的修身觀,與以皦日為誓的實踐形成互文。

網絡擴展解釋

“皦日”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通常用于詩文或誓辭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用法

  1. 《詩經·王風·大車》
    名句“謂予不信,有如皦日”意為:“若說我的話不可信,天上的白日可作證。”此句以“皦日”象征誓言的真誠與不可置疑。
  2. 古代文獻中的延伸
    • 《後漢書·郎顗傳》以“情同皦日”比喻品德清白如白日。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用“切矢皦日”表示鄭重發誓。

三、單字解析

四、相關延伸

“皦日”是古典文學中極具意象化的詞彙,通過自然景象強化語言的表現力。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詩經》注解或漢代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眉赤眼白棠百五日保納犇忙并邊避弄馞馞傳拜觸目儆心畜生楚峽祠廪大獲全勝大亂殿闼鬥香笃實好學菲什鳳凰弓粉絮佛影蔬棡鼓部刿目鼓橐黃頭軍歡慶胡運江浦結鄰繼路精鐵金湯之固闚看庫婁辣酥酥冷怔鲢子淩躐杩子棉桃廟祠南美品量輕窕穹天穹秩阙觀如操左券箬包船入聖哨卡生搬硬套送信夙誠陶醉王軍相倫嫌棄小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