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辭的意思、固辭的詳細解釋
固辭的解釋
[desolutely deny;firmly refuse;resolutely decline] 古禮以再次辭讓為“固辭”,後以堅決推辭和謙讓為“固辭”
後公改兩廣,太監泣别,贈大珠四枚。公固辭。—— 明· 崔銑《記王忠肅公翺三事》
詳細解釋
(1).堅決辭謝。《書·大禹谟》:“ 禹 拜稽首固辭。”《戰國策·齊策四》:“ 梁 使三反。 孟嘗君 固辭不往也。” 唐 韓愈 《祭裴太常文》:“贈必固辭,求無不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劉夫人》:“遣婢運貲出,交兌八百餘兩。生惶恐固辭。”
(2).古禮稱再辭為“固辭”。《禮記·曲禮上》:“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客至於寝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後出迎客,客固辭。” 孔穎達 疏:“固,如故也。禮有三辭:初曰禮辭,再曰固辭,三曰終辭。”
詞語分解
- 固的解釋 固 ù 結實,牢靠:堅固。穩固。鞏固。凝固。加固。 堅定,不變動:固執。固定。固本。 本,原來:固有。固步自封(亦作“故步自封”)。 鄙陋(見識淺少)。 姓。 筆畫數:; 部首:囗; 筆順編號:
- 辭的解釋 辭 (辭) í 告别:告辭。辭訣。辭行。辭世。辭别。 不接受,請求離去:辭職。辭呈。 躲避,推托:不辭辛苦。辭讓。辭謝。推辭。 解雇:辭退。 同“詞”。 優美的語言:辭藻。修辭。 講話;告訴:“請辭于
網絡擴展解釋
“固辭”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由“固”(堅定)和“辭”(推辭)組成,表示堅決拒絕邀請、請求或任命,強調态度堅定不為外界的壓力或誘惑動搖。
-
曆史演變與古禮背景
- 古禮中,“固辭”特指再次辭讓的行為(第一次為“禮辭”,第三次為“終辭”),後來逐漸演變為泛指堅決推辭。
- 例如《禮記》記載:“客固辭”即客人第二次推辭主人邀請,體現禮節中的謙讓。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正式場合,如拒絕官職、榮譽或財物饋贈。典型例子包括:
- 司馬光多次拒絕宋神宗的任命(《記王忠肅公翺三事》提及);
- 《戰國策》中孟嘗君“固辭不往”齊王的邀請。
-
近義詞與反義詞
-
現代用法擴展
現代漢語中,除保留古意外,還可用于日常情境中表達堅定拒絕,例如:“面對賄賂,他固辭不受。”
總結來說,“固辭”既有古代禮制的文化内涵,又有現代語境下對原則的堅守,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謙遜與氣節的典型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固辭
固辭是一個常用的詞彙,主要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堅定地拒絕或不答應,表示拒絕或辭去某種工作、職務、請求等。二是指以固定的詞句表達某種觀點或立場,不容改變。下面将對固辭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
固辭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具體的部首、筆畫組合是囗(囗字旁)+ 讠(言字旁)+ 5筆。
來源和繁體字:
固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易·困》卦。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固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固辭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漢字中,辭字的寫法是辝。
例句:
1. 他固辭了這個職位,因為他已經決定要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了。
2. 在面對困難時,我們應該堅定地固辭退縮的念頭,勇敢地面對挑戰。
組詞:
固辭常用的組詞包括:“固辭不去”(堅決拒絕或辭退)、“固辭職務”(堅定地辭去工作或職務)、“固辭請求”(堅決不答應他人的請求)等。
近義詞:
固辭的近義詞有:“拒絕”、“辭退”、“拒絕回答”等。
反義詞:
固辭的反義詞有:“接受”、“答應”、“同意”等。
總結:
固辭是一個用于表達堅定拒絕或不答應的詞彙。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是囗(囗字旁)+ 讠(言字旁)+ 5筆。固辭源自古代的《周易·困》卦,繁體字寫作固辭,古代漢字寫法是辝。在例句中,我們可以看到固辭的用法。同時,固辭常用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也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個詞彙提供了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