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拖紳的意思、拖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拖紳的解釋

亦作“拕紳”。1.引大帶于朝服之上。《論語·鄉黨》:“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拖, 唐 石經本作“扡”。 朱熹 集注:“病卧不能著衣束帶,又不可以褻服見君,故加朝衣於身,又引大帶於上也。”《漢書·龔勝傳》:“ 勝 稱病篤,為牀室中戶西南牖下,東首加朝服拕紳。”

(2).借指大臣生病。 唐 柳宗元 《祭李中丞文》:“拖紳遽聞,卷衣已復。” 唐 劉禹錫 《許給事見示哭工部劉尚書詩因命同作》:“榮耀初題劍,清羸已拖紳。”

(3).指绶帶。《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舵牙當執闆,繭纜是拖紳,這是榮耀的下梢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拖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臣子在朝堂上告退時,遵循禮儀牽引衣帶(紳)徐徐而行的動作,體現了傳統禮制中的莊重與恭敬。以下從釋義、文化背景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詳述:


一、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

拖紳(tuō shēn):

引大帶于朝服。古代官員退朝時,需彎腰牽引下垂的衣帶(紳),緩步退出,以示對君王的尊重。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4,第6卷第123頁。


二、文化背景解析

  1. "紳"的象征意義

    "紳"為古代士大夫束于腰間的大帶,下垂部分稱"紳",長度有定制。《禮記·玉藻》載:"紳長制,士三尺。" 其長度象征身份等級,牽引紳帶的行為本身即是對禮制的踐行。

  2. 禮儀場景

    據《論語·鄉黨》記載,孔子在朝廷"沒階,趨進,翼如也",退朝時則"降一等,逞顔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生動描繪了士大夫進退朝堂的儀态,"拖紳"即此類禮儀的組成部分。


三、典籍用例

  1. 《論語》關聯記載

    雖未直接出現"拖紳"一詞,但《鄉黨》篇對孔子在朝儀态的描寫,為理解"拖紳"動作提供了語境依據(參見中華書局《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本)。

  2. 後世文獻引用

    清代學者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原臣》中論及臣節時,強調"進退有度",其内涵與"拖紳"所體現的禮制精神一脈相承。


四、語義演變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作為文化意象仍見于文史研究,如描述傳統禮儀時稱"揖讓拖紳之儀"(參見《中國古代禮制研究》王啟發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結論:"拖紳"是承載禮制文化的動作性詞彙,其釋義需結合古代服飾制度與朝儀規範,本質為通過具象動作表達尊卑有序的禮法精神。

網絡擴展解釋

“拖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1.基本釋義

引大帶于朝服之上
指古代官員在病重時,因無法穿戴整齊朝服,仍将象征身份的大帶(紳)披在朝服上以示禮儀。此用法源自《論語·鄉黨》中孔子病中見國君的記載:“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朱熹注釋稱,這是病者以朝服覆蓋身體并拖曳大帶,以示對君主的尊重。


2.引申含義

借指大臣生病
唐代文學作品中常以“拖紳”隱喻官員患病。例如:

指绶帶或身份象征
在《初刻拍案驚奇》中,“拖紳”被借代绶帶,象征官員的榮耀:“舵牙當執闆,繭纜是拖紳”。


3.異體與變體


“拖紳”一詞兼具禮儀、隱喻和象征意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核心源于古代服飾制度,後衍生出文學化的表達。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語》《漢書》及唐宋詩文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扁倉碧氣不服布貨逋翁蠶叢鳥道查號台償其大欲沉積翠樾叨塵的曆蛁蟟牒舉訪義覆公折足橫穿縠帛講古江尾尖團介靜诘诎浸禮浕涢幾先霁野卷舌音絶島爵命決去寬疏虧名困涸臨組六疾館賣嘴巴皮魅力蒲褐譜式起兵動衆氣密契書虬柯容順入火上知食飯釋亮斯顔司夜宋方天日天相腆顔文柄孝女消禳下坡路薢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