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俗的意思、訪俗的詳細解釋
訪俗的解釋
察訪民俗。 元 袁桷 《送馬伯庸禦史奉使河西》詩:“訪俗感素心,因之聆詠歌。” 清 吳偉業 《夜宿蒙陰》詩:“客行杖策 魯城 邊,訪俗春風百裡天。”
詞語分解
- 訪的解釋 訪 (訪) ǎ 向人詢問,調查:訪求(探訪尋求)。訪員(記者)。搜奇訪古。 探問,看望:訪視。訪問。訪晤(探訪會晤)。探親訪友。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俗的解釋 俗 ú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俗尚。風俗。習俗。約定俗成(指某種事物是由群衆通過長期實踐而認定形成)。 大衆化的,最通行的,習見的:俗名。俗語。俗曲。雅俗共賞。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厭的:
網絡擴展解釋
“訪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察訪民俗,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官員或文人探察地方風俗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 基本釋義:指通過實地探訪了解民間風俗習慣,常用于描述古代官員巡視地方時的文化考察活動。
二、出處與例句
- 元代袁桷《送馬伯庸禦史奉使河西》詩:
“訪俗感素心,因之聆詠歌。”
(通過察訪民俗觸動本心,繼而聆聽民間歌謠。)
- 清代吳偉業《夜宿蒙陰》詩:
“客行杖策魯城邊,訪俗春風百裡天。”
(旅人拄杖行至魯城郊外,在春風中探訪百裡民俗。)
三、字義分解
- 訪:本義為“探問、調查”,如“采訪”“查訪”。
- 俗:指“風俗”或“大衆化的”,如“移風易俗”“通俗”。
四、相關延伸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詩歌中,現代使用頻率較低。近義詞可參考“問俗”(訪問風俗),如《禮記》中“入國而問俗”。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背景,可參考漢典或相關古籍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訪俗》是一個詞語,指的是了解和體驗社會習俗和風尚的活動。現在讓我來為您一一解答吧:
一、拆分部首和筆畫:
- 拆分部首:言、從、尚。
- 筆畫:共有10畫。
二、來源:
《訪俗》一詞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其中,“訪”字意為探訪、參觀,表示尋求了解;而“俗”字則表示社會風尚、民間文化。将兩個字合在一起,就表示了人們主動去了解和體驗社會風尚和民間文化的行為。
三、繁體:
在繁體字中,訪俗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四、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訪俗的寫法和現代漢字基本相同,沒有太大變化。
五、例句:
- 我們組織了一次訪俗活動,學生們有機會了解了傳統節日的習俗。
- 老師帶我們去參觀了一些民俗博物館,了解了許多有趣的習俗和傳統。
六、組詞:
和“訪俗”相關的詞彙有:訪問、民俗、文化、風尚、習慣等。
七、近義詞:
與“訪俗”意思相近的詞彙有:體驗風俗、了解民俗、參觀習慣等。
八、反義詞:
與“訪俗”意思相反的詞彙有:無視風俗、不關心民俗等。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