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中萍實。傳說 春秋 時 楚昭王 渡江,江中有一物大如鬥,圓而赤,直觸王舟。衆人莫能識。 昭王 派人問于 孔子 。 孔子 說是萍實,為吉祥之物,剖而食之,可作霸主。見《孔子家語·緻思》。 南朝 梁 劉孝威 《謝東宮赉藕啟》:“ 楚後 江萍, 秦公 海棗。”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海潮迎艦,江萍送王。”
“江萍”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曆史典故和現代用法兩個角度解釋:
本義與傳說
指江中出現的“萍實”,源自《孔子家語·緻思》的記載:春秋時楚昭王渡江,見一紅色鬥狀物觸舟,衆人不識。孔子稱此為“萍實”,象征吉祥,食用後可成霸主。
文學中的象征
後世詩文常以“江萍”喻指祥瑞或機遇。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賦》用“江萍送王”暗喻天命所歸。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孔子家語》及南朝、北周相關文學作品。
江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河流旁邊的水生植物萍蓬。在詩詞文學中,江萍常用來比喻女子的清秀、柔弱。
江萍的部首是艹(草字頭部首),根據江萍的寫法,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江萍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江(jiāng)指的是大河或河流,萍(píng)是水生植物,可以漂浮在江河水面,因此江萍這個詞語形象地描述了一種在江河中漂浮的植物。
在繁體中,江萍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江萍」。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江萍的「江」字更接近「江」,「萍」字則與現代寫法類似。古代的寫法通常更加簡化,但發音及意義基本保持一緻。
1. 江萍舞動在風中,仿佛一片翠綠的海洋。
2. 她的容貌如江萍般清麗脫俗。
流萍、小萍、水萍、萍水相逢、草萍、水萍飄零、水萍飄浮
草蓬、水蓬、凫萍
山崗、坡上、田地、湖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