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變通常道以適應現實的需要。 晉 葛洪 《抱樸子·良規》:“ 周公 之攝王位, 伊尹 之黜 太甲 , 霍光 之廢 昌邑 , 孫綝 之退 少帝 ,謂之舍道用權,以安社稷。”
“舍道用權”是一個古代成語,其核心含義是變通常規或原則以適應現實需要,強調在特定情境下靈活處理問題。以下是詳細解釋:
“舍道”指暫時放棄常規準則,“用權”指采用權宜之計。整體指在特殊情況下,不拘泥于固有規則,通過變通實現更重要的目标(如維護社稷安定)。
出自晉代葛洪《抱樸子·良規》,文中列舉了曆史案例:
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經權思想”的辯證思維,即在堅守根本原則(“經”)的同時,允許特殊情境下的權宜調整(“權”)。但需注意,這種變通需以公共利益為前提,避免濫用。
《舍道用權》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個組織在面對權力時能夠舍棄私利、不徇私欲,正确使用權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舍:上面有“人”字頭,下面是“錄”; - 道:上面是“辶”作旁,下面是“首”; - 用:上面是“冂”,下面是“工”。
來源: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論語》中的一段話:“舍草而不棄本,焉得有為法。”意思是說,像棄掉枯草一樣,舍棄個人私欲而保持原則和正直,才能做出具有意義的事情。
繁體:捨道用權(舍、權也可以繁體寫作舍、權)。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舍字的形狀略有不同,用的是“舍”和“肖”的合體字形,而道字形狀保持一緻。
例句:他是一位舍道用權的領導,始終堅持原則,不************利。
組詞:舍本逐末、舍己為人、舍得、道德、權力、擔權、使用權利。
近義詞:舍得權謀、舍得權望、明辨是非、有原則。
反義詞:貪婪權謀、************、不擇手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