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朽腐爛。 晉 葛洪 《抱樸子·譏惑》:“魚之失水,雖暫假息,然枯糜可必待也。”
“枯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進行綜合解釋:
枯糜(拼音:kū mí)指枯朽腐爛,多用于描述植物或有機物失去生命力後的狀态。該詞由“枯”(失去水分、幹萎)和“糜”(碎爛、腐敗)兩個語素構成,強調物體從幹枯到腐爛的完整過程。
該詞屬書面語,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文解析或文學創作中。需注意避免與“糜費”(浪費)等形近詞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成語,可參考《抱樸子》或權威漢語詞典。
《枯糜》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于形容事物的枯槁或破裂狀況,失去了生機或完好的狀态。
《枯糜》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米(mǐ),它的總筆畫數為13。
《枯糜》最早出現在《古文觀止》一書中的《觀止聯》篇,作者是清代的鄒魯。該詞在其中表示木頭破裂、毀壞的意思。時至今日,它也被用來形容其他事物的毀損和失去活力的狀态。
繁體字《枯糜》為「枯糜」。
古時的《枯糜》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例如,《康熙字典》中的寫法是「枯㝵」。
1. 這座廢棄的房子已經枯糜不堪,荒廢多年。
2. 年歲已高的老樹幹看起來枯糜虛弱。
1. 枯萎:表示植物失去生機,變得幹癟或不健康。
2. 糜費:表示不節約,揮霍糧食、財物等。
1. 荒廢:指事物被遺棄或沒有得到合理利用,變得沉悶和廢弛。
2. 破敗:表示東西破損、殘破或陳舊。
1. 飽滿:表示物體充滿活力、豐盈和精神。
2. 健壯:指人或事物結實、強壯、有活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