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位的意思、散位的詳細解釋
散位的解釋
閑散的官位。《左傳·文公十二年》“ 秦 獲 穿 也,獲一卿也” 晉 杜預 注:“ 僖 三十三年, 晉侯 以一命命 郤缺 為卿,不在軍帥之數,然則 晉 自有散位從卿者。”《宋書·周朗傳》:“使官稱事立,人稱官置,無空樹散位,繁進冗人。”《舊唐書·穆甯傳》:“ 寧 強毅不能事權貴,執政者以為不附己,且憚其難制,故處之散位。”
詞語分解
- 散的解釋 散 à 分開,由聚集而分離:分散。解散。渙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給:散布。散發(?)。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悶(坣 )。 解雇:他幹的不好,讓那家飯店給散了。 集聚 散 ǎ 沒有約束,
- 位的解釋 位 è 所處的地方:座位。部位。位置(a.所在或所占的地方;b.地位)。位于。 職務的高低:地位。職位。名位。 特指君主的地位:即位。篡位。 一個數中每個數碼所占的位置:個位。百位數。 量詞,常用于人
網絡擴展解釋
“散位”是一個曆史語境中使用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閑散的官位,指古代官僚體系中無實權或固定職責的職位。以下是詳細解析:
1.基本含義
- 定義:指官員雖有名銜,但無具體職事或權力,屬于編制内的虛職。
- 出處:最早見于《左傳·文公十二年》晉代杜預注:“晉自有散位從卿者”,指晉國存在挂名卿位但無實際軍權的官職。
2.曆史背景與用法
- 功能:古代朝廷為安置閑散人員、平衡權力或授予榮譽性頭銜而設。例如《舊唐書》提到穆甯因剛直不附權貴,被執政者“處之散位”。
- 管理問題:部分朝代因濫設散位導緻冗官現象。如《宋書·周朗傳》批評“空樹散位,繁進冗人”,強調官職應與實際事務匹配。
3.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閑職、虛銜、冗官。
- 反義詞:要職、實權職位、重臣。
4.現代引申義
- 在非曆史語境中,個别資料(如)将其解釋為“人員分散、管理混亂”,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為現代引申。
“散位”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制中的虛職現象,反映官僚體系的複雜性。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左傳》《舊唐書》等古籍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散位的意思
散位意為禅宗佛教中一種特殊的坐姿,即禅定時以盤腿懸空的姿勢坐于地上。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散位的部首是⼦字旁,總共有8畫。
來源
散位一詞來源于漢語,由“散”和“位”兩個字組成。
繁體
散位的繁體字為「散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散位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保持了現代漢字的形态。
例句
1. 修行者必須學會正确的散位。
2. 老師示範了正确的散位姿勢。
組詞
散座、散步、散發、排位
近義詞
坐位、冥想姿勢、打坐
反義詞
站立、行走、坐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