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樂器。狀如博局,中開圓孔,恰容其鼓,擊之以節樂。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鳥囀歌來,花濃雪聚,玉律調鐘,金錞節鼓。”《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一》 宋 郭茂倩 題解:“三曰大橫吹部,其樂器有角、節鼓、笛、簫、篳篥、笳、桃皮篳篥七種,凡二十九曲。”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詣郊壇行禮》:“次列數架,大皷,或三或五,用木穿貫,立於架座上。又有大鐘,曰景鐘,曰節皷。”
“節鼓”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主要用于調節樂曲節奏。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制特征
其外形類似博局(古代棋類遊戲的棋盤),中間開有圓形孔洞,鼓體恰好嵌入其中。這種設計便于固定鼓身,擊打時通過孔洞産生共鳴。
功能與用途
節鼓通過敲擊産生節奏信號,常與編鐘、金錞等禮樂樂器配合使用,見于宮廷禮儀、祭祀或大型慶典活動。例如北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中記載:“玉律調鐘,金錞節鼓”,說明其與鐘、錞合奏的場景。
曆史記載
宋代《東京夢華錄》描述皇家儀仗時提到節鼓的排列方式,多架鼓用木架串聯,立于座架上,凸顯其莊重性。此外,《樂府詩集》記載其屬于“大橫吹部”樂器組合,與角、笛、箫等搭配使用。
文化延伸
現代語境中,“節鼓”一詞偶爾被引申為鼓勵、激勵的象征,如“以細節鼓勵人們堅持”(例句),但此用法屬于文學化表達,并非原義。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漢典、古籍引證及文學用例,若需完整考據可查閱《庾信集》《東京夢華錄》等原始文獻。
《節鼓》是一個指代傳統中國音樂文化的詞語,它通常指的是在慶祝活動中使用的鼓樂。這種鼓樂在中國的曆史悠久,經常用于慶祝重要節日、婚禮、舞蹈表演等場合。
《節鼓》的部首是貝,它的筆畫數為11。
節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它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在古代,鼓被視為一種重要的樂器,用于祭祀、驅邪、引導節奏等目的。
節鼓的繁體字是「節鼓」。
在古代,節鼓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然而,由于篇幅限制,我們無法提供具體的古代寫法,請您諒解。
1. 這個節鼓表演非常精彩,吸引了衆多觀衆的眼球。
2. 在春節期間,村裡的節鼓節慶典一直持續到深夜。
1. 舞鼓: 表示跳舞時伴隨的鼓樂。
2. 大鼓: 表示尺寸較大的鼓樂器。
3. 鼓樂: 表示一切以鼓為主要樂器的音樂形式。
近義詞:鼓樂、鼓聲。
反義詞:寂靜、安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