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鼓的意思、節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鼓的解釋

古代樂器。狀如博局,中開圓孔,恰容其鼓,擊之以節樂。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鳥囀歌來,花濃雪聚,玉律調鐘,金錞節鼓。”《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一》 宋 郭茂倩 題解:“三曰大橫吹部,其樂器有角、節鼓、笛、簫、篳篥、笳、桃皮篳篥七種,凡二十九曲。”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詣郊壇行禮》:“次列數架,大皷,或三或五,用木穿貫,立於架座上。又有大鐘,曰景鐘,曰節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節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兼具禮器與樂器的雙重功能,主要用于宮廷雅樂、儀仗或報時。其核心含義與特征如下:

一、基本定義與形制特征

指一種扁圓形中空的鼓,鼓身兩側蒙皮,通常懸挂于架上演奏。其名稱源于“節制節奏”的功能,即通過穩定的鼓點控制樂曲的節奏與行進速度。形制上,唐代節鼓鼓面直徑約一尺(約30厘米),鼓身厚度約三寸(約10厘米),以木框為體,朱漆裝飾,常見于宮廷儀仗隊列中(《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新唐書·儀衛志》)。

二、曆史演變與功能場景

  1. 雅樂核心樂器

    隋唐時期,節鼓被列為宮廷“雅樂八音”之一,用于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據《隋書·音樂志》記載,節鼓與柷、敔等樂器配合,标志樂章的起止,體現禮樂制度的規範性(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2. 儀仗與報時工具

    在唐代鹵簿(儀仗隊)中,節鼓與金钲、铙鼓組成前導樂隊,統一步伐節奏(《唐六典·衛尉寺》)。宋代城市管理沿用其制,《東京夢華錄》描述汴京街巷以節鼓聲傳遞時辰信號,實現“晨昏定更”(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天曉諸人入市》)。

三、文化象征與傳承

節鼓作為禮樂制度的物質載體,象征秩序與權威。其形制、演奏規範均被納入曆代《樂志》記載,成為中華禮樂文明的重要實證。現代研究中,陝西曆史博物館藏唐代三彩儀仗俑群可見節鼓形象,印證其儀仗功能(《中國音樂文物大系·陝西卷》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學術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節鼓”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主要用于調節樂曲節奏。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形制特征
    其外形類似博局(古代棋類遊戲的棋盤),中間開有圓形孔洞,鼓體恰好嵌入其中。這種設計便于固定鼓身,擊打時通過孔洞産生共鳴。

  2. 功能與用途
    節鼓通過敲擊産生節奏信號,常與編鐘、金錞等禮樂樂器配合使用,見于宮廷禮儀、祭祀或大型慶典活動。例如北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中記載:“玉律調鐘,金錞節鼓”,說明其與鐘、錞合奏的場景。

  3. 曆史記載
    宋代《東京夢華錄》描述皇家儀仗時提到節鼓的排列方式,多架鼓用木架串聯,立于座架上,凸顯其莊重性。此外,《樂府詩集》記載其屬于“大橫吹部”樂器組合,與角、笛、箫等搭配使用。

  4. 文化延伸
    現代語境中,“節鼓”一詞偶爾被引申為鼓勵、激勵的象征,如“以細節鼓勵人們堅持”(例句),但此用法屬于文學化表達,并非原義。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漢典、古籍引證及文學用例,若需完整考據可查閱《庾信集》《東京夢華錄》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霸習褊逼壁觀哺糟啜漓財不露白钗環大手術蹬空東陽二軋斷裳翻改風車風珂奮疾浮穢幹窦怪物廣會桂坊厚養懷望蝴蝶履壺矢疾馳倦憚劇通科老挑離背厘嫂六洲樓閣亭台旄羽命帥年代盤石陪賓披宮錦萍漂拑擊瞧不起勤務瓊峯仁賓容服柔從阮元瑜如使省墳收兵殊偉損人益己泰東貪墯探官繭透明紙推本溯源馱家渥丹象服襲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