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以恬靜涵養性情。語本《莊子·繕性》:“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 郭象 注:“恬靜而後知不蕩,知不蕩而性不失也。” 唐 元稹 有《酬樂天〈早春閑遊西湖……因成十八韻見寄〉,樂天前篇到時,適會予亦宴 鏡湖 南亭 ,因述目前所睹以成酬答,末章亦示暇誠則勢使之然,亦欲粗為恬養之贈耳》詩。 宋 郭若虛 《<圖畫見聞志>序》:“餘大父司徒公,雖貴仕而喜廉退恬養。”
“恬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該詞源自《莊子·繕性》:“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 郭象注解為“恬靜而後知不蕩,知不蕩而性不失也”,強調通過内心的甯靜來涵養智慧與性情,避免心性迷失。
指以恬淡、安靜的狀态修養身心,使性情平和。例如唐代元稹的詩中曾用此詞表達對友人修養境界的贊許。
如今多用于文學或哲學語境,描述通過靜心、摒除雜念達到精神升華的狀态,例如“恬養天年”等表達。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3)雖提及相似解釋,但建議優先參考《莊子》及權威詞典釋義。若需更深入的古籍例證,可查閱《元稹集》等文獻。
《恬養》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人處事溫和、安詳、淡泊的狀态和品質。它包含了恬靜、養育兩個意義,表示通過安穩的生活、甯靜的心态和善良的人際關系來培養自己身心的和諧。恬養的人能夠以平和、寬容的心态處理事務,保持内心的甯靜與安甯。
《恬養》這個詞的筆畫是9畫,由“恬(心,40)”和“養(亻八,81)”兩個字組成。其中,“恬”是一個獨立的字,表示安詳、甯靜;而“養”是指培養、撫育。
《恬養》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晚期,出現在元代的《墨寶譜》中。它的傳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強調修身養性的重要性。《恬養》的繁體字為「恬養」。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常常不同于現代。《恬養》在古代的寫法多樣,其中包括「殄養」、「殄糧」等。這些變體字體現了不同曆史時期對于《恬養》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表達。
1. 她一直以恬養的态度對待生活中的困難。
2. 在森林中散步,讓我感受到了恬養之樂。
3. 心靈的恬靜是人們追求恬養的重要标志。
恬靜、養性、善良、安詳、安穩、淡泊
甯靜、平和、安甯、和諧
吵鬧、緊張、繁忙、紛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