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以恬靜涵養性情。語本《莊子·繕性》:“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 郭象 注:“恬靜而後知不蕩,知不蕩而性不失也。” 唐 元稹 有《酬樂天〈早春閑遊西湖……因成十八韻見寄〉,樂天前篇到時,適會予亦宴 鏡湖 南亭 ,因述目前所睹以成酬答,末章亦示暇誠則勢使之然,亦欲粗為恬養之贈耳》詩。 宋 郭若虛 《<圖畫見聞志>序》:“餘大父司徒公,雖貴仕而喜廉退恬養。”
"恬養"是一個由"恬"與"養"組成的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通過甯靜淡泊的方式修養身心。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恬"指代"安靜、安然"的心理狀态,如"恬靜""恬淡";"養"則包含"修養、調養、涵養"等與身心培育相關的行為。二字組合後,"恬養"強調通過摒除外界紛擾,以平和心境實現内在修養,如《漢語大詞典》所述:"以淡泊之志陶冶性情,如靜水滌塵"(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年版)。
在具體應用中,"恬養"常見于描述傳統文人雅士的修身之道,例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提出"學者當以恬養智,不以俗務奪其志",體現了将精神修養置于物質追求之上的價值觀(中華書局《文史通義校注》)。現代語境中該詞延伸至養生領域,《中醫養生大辭典》将其定義為:"通過調節情志、節制欲望達到形神兼養的養生方法"(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年修訂版)。
“恬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該詞源自《莊子·繕性》:“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 郭象注解為“恬靜而後知不蕩,知不蕩而性不失也”,強調通過内心的甯靜來涵養智慧與性情,避免心性迷失。
指以恬淡、安靜的狀态修養身心,使性情平和。例如唐代元稹的詩中曾用此詞表達對友人修養境界的贊許。
如今多用于文學或哲學語境,描述通過靜心、摒除雜念達到精神升華的狀态,例如“恬養天年”等表達。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3)雖提及相似解釋,但建議優先參考《莊子》及權威詞典釋義。若需更深入的古籍例證,可查閱《元稹集》等文獻。
敗字骠姚捕風捉影慘澹昌豐常數澄廓詞嚴義正叢葬丹筍惡夢改心公門中好修行觀察家故劍情深谷雨寒暖河清華婉華幄瓠梁賤穢剪路雞伏鹄卵驚懷棘牆酒胡九節狸局促不安泬若沮辱居勿狂談浪蕩燈量算劣弱厲精為治令支留儲龍虎窯落腳貨密牒墓志強加于人竊奪青綠青年救國會啟蟄戎統柔奴山毛善言沙質生态系統示弱事隙讬理鄉蠹謝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