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國語·魯語下》載: 孔子 在 陳 ,“有隼集于 陳侯 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 陳惠公 使人以隼如 孔子 之館問之, 孔子 述其來曆,為 武王 克 商 後, 肅慎氏 所貢楛矢石砮。後用為博識之典。 清 朱之瑜 《與源光國啟》之六:“ 之瑜 起舞不辨商羊,貫矢奚知 陳 隼。”
“貫矢”一詞有兩種不同層面的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成語比喻義
指射箭時箭矢貫穿目标,引申為言辭直擊要害、一語中的,強調表達直接且精準。例如:“他的發言如貫矢,瞬間點明問題核心。”
曆史典故義
出自《國語·魯語下》:孔子在陳國時,一隻中箭的隼鳥死于陳侯庭前,箭為楛木所制。孔子認出此箭是武王時期肅慎氏的貢品,陳惠公驗證後果然屬實。後世以“貫矢”喻指學識淵博、見微知著。例如清代朱之瑜文中“貫矢奚知陳隼”,即化用此典。
兩種含義的關聯在于,典故中孔子通過觀察箭矢推斷其背景,體現了“直指本質”的能力,與成語的比喻義存在内在聯繫。需注意,現代使用中成語義更常見,而典故義多出現于古文或學術讨論。
《貫矢》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箭(矢)貫穿(貫)的意思。貫指物體穿過,矢指箭,合在一起表示箭射中目标并貫穿的動作。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貝(貫)和矢(矢),分别表示貫穿和箭。
在《說文解字》中,《貫矢》的來源沒有明确的解釋。但根據漢字的意義和形狀推測,可能是古人通過觀察箭射中目标并貫穿的動作而形成的象形字。
在繁體字中,貫矢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保持一緻。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貫矢的形狀可以有一定的變化。例如,在西周時期的金文中,矢的形狀更加簡潔,兩點之間直接畫一條線表示箭的形狀。
以下是一些包含《貫矢》的例句:
1.他射出的箭直接貫矢而過,命中了目标。
2.這支箭貫矢入木,非常精準。
3.他的箭術高超,常常可以一箭貫矢。
組詞:貫穿、貫注、貫徹、射矢。
近義詞:穿透、貫穿、貫注、擊中。
反義詞:避開、偏離、躲閃、未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