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候對的意思、候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候對的解釋

等候帝王召對。 唐 白居易 《早朝賀雪》詩:“待漏午門外,候對三殿裡。” 唐 康骈 《劇談錄·宣宗夜召翰林學士》:“ 令狐相國 自 吳興 郡守授司勳郎中,未居内署,初與學士候對,便以為有宰輔之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候對是古漢語複合詞,由“候”與“對”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等候應答或回應,常見于古代宮廷、官場等正式場合。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等候召見或應答

    指臣子、下屬在特定場所(如殿外、官署)等待君主或上級的召見、問話或指示。

    例證:

    《後漢書·窦融傳》:“融到,詣洛陽城門,上涼州牧、張掖屬國都尉、安豐侯印绶。诏遣使者還侯印绶……融惶恐,複上疏曰:‘臣得蒙恩召見,候對未久。’”

    (窦融抵達洛陽後,在城門等候皇帝召見,表達自己未及應答的惶恐。)

  2. 準備應對詢問

    強調處于隨時應答的狀态,含恭敬、謹慎之意。

    例證:

    《宋史·禮志》:“百官常參,每日朝退,令于閤門候對。”

    (百官日常參拜後,每日退朝需在閤門處等候可能的召見問詢。)


二、引申義與語境


三、權威辭書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釋為:“等候帝王召見問話或臣下奉召應答。”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需訂閱訪問)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标注:“候:等待;對:應答。合指等候召見或奉命應對。”

    商務印書館工具書官網(資源需授權)

  3.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強調其制度背景:“古代臣子在朝堂外等候皇帝咨詢政事。”

    《辭源》網絡版入口(部分内容開放)

  4.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簡釋:“候:等待;對:回答。候對即等候答複。”


四、語義辨析


“候對”是體現古代禮制與官僚制度的典型詞彙,其核心在于恭敬等待并準備應答,多用于君臣、上下級間的正式互動場景。語義承載傳統文化中的尊卑觀念與禮儀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候對”是古代漢語中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候對”指等候帝王召見或應答,主要用于官員等待皇帝召對的場景。這一含義在唐代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例如:

2.詞源解析

3.曆史用例與背景

該詞常見于唐代官場語境,反映了古代官員在宮廷中等待奏事或接受詢問的禮儀制度。例如:

官員需在“午門外”或“三殿”等特定場所候對,體現嚴格的等級和流程()。

4.補充說明

部分文獻(如)将“候對”引申為等候審判或結案,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主流釋義仍以帝王召對為主。

“候對”是一個具有曆史語境色彩的詞語,專指古代官員等待帝王召見應答的行為,多見于唐代文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或唐代詩文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百折不撓抱魄變例筆鋒彬比勢抗鄙虐兵舞逼曙蟬鬓阊風稱數侈縱充充愁緒如麻大地藝術打冷戰點交墊圈兜子放從馡馡風風魔魔綱條扞馬拱極挂掌毫米汞柱懷民降免艱禍絞盤繼舅精耕細作今日個巾笥蹐滞狙縛擴大化婪栗廉善明哲南真醲醴女兒酒且道任養神車沈霾實禀手本收迹碎雜徒輿往昔窊樽小門下宵明草骁勇下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