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候帝王召對。 唐 白居易 《早朝賀雪》詩:“待漏午門外,候對三殿裡。” 唐 康骈 《劇談錄·宣宗夜召翰林學士》:“ 令狐相國 自 吳興 郡守授司勳郎中,未居内署,初與學士候對,便以為有宰輔之才。”
“候對”是古代漢語中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候對”指等候帝王召見或應答,主要用于官員等待皇帝召對的場景。這一含義在唐代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例如:
該詞常見于唐代官場語境,反映了古代官員在宮廷中等待奏事或接受詢問的禮儀制度。例如:
官員需在“午門外”或“三殿”等特定場所候對,體現嚴格的等級和流程()。
部分文獻(如)将“候對”引申為等候審判或結案,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主流釋義仍以帝王召對為主。
“候對”是一個具有曆史語境色彩的詞語,專指古代官員等待帝王召見應答的行為,多見于唐代文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或唐代詩文注解。
《候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等候相對或者等待對方出現。這個詞常常用于形容情侶相見時的期待和心情。候對可以理解為追求愛情的人對于心上人的焦急等待和期盼,以及此時的心情。
成語《候對》的拆分部首是“⺠”和“口”,其中“⺠”為左邊的部首,代表手,而“口”為右邊的部首,代表嘴巴。這個成語的總筆畫數為10畫。
《候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的《史記·高祖本紀》中:“至東廬,出,望刺史新來;刺史至,舫鱗次至,列待……”,意思是當刺史來到東廬時,等待着的舫鱗紛紛到齊,列隊迎接。在民間後來将這一情景用于形容情侶相見的期待。目前對于《候對》一詞的繁體字寫法為「候對」。
在古時候,《候對》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候對》的古時漢字寫法為「候對」,其中“對”字的右邊有八劃,表示對方的形象或者對待的方法。
1. 他急切地站在車站,迎接他所候對的人的到來。
2. 充滿期待的男孩等待在小巷口,候對他心愛的女孩。
候寒、候晴、候教、候選、相候等。
等候、等待、期盼等。
告别、分别、别離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