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揆文奋武的意思、揆文奋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揆文奋武的解释

施行文教,振奋武事。语本《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孔 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清史稿·高宗纪论》:“ 高宗 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於斯为盛。”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宰治天下,定鼎 天京 ,立政任人,揆文奋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揆文奋武

“揆文奋武”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统治者或领袖兼备文治武功的卓越才能。其核心含义为:以文教治国,以武力安邦,二者并重,彰显全面的治国方略。


一、词义解析

  1. 揆文

    “揆”本义为度量、掌管(《说文解字》:“揆,度也”),引申为“治理”;“文”指礼乐教化、文治之道。合指以文教制度治理国家,如推行礼法、兴办教育、制定典章等。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揆”字释义。

  2. 奋武

    “奋”意为振作、发扬(《说文解字》:“奋,翬也,振也”);“武”指军事武力。合指整饬军备、彰显武威,以维护国家安定与疆土完整。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年),“奋”字条目。


二、文化渊源与典故

该成语源自儒家“文武并举”的治国理念。如《尚书·周官》载:“王左右常伯、常任,惟其人,克左右乱四方”,强调君主需兼具文德与武略。清代康熙帝曾题“揆文奋武”匾额表彰名臣,进一步固化其政治内涵。

来源:《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512页。


三、修辞与结构分析


四、现代应用

当代语境中,“揆文奋武”多用于赞颂国家发展中文教与国防的协同进步,或形容个人能力全面(如“文武双全”)。例如:

“新时代的治国方略,当以揆文奋武为纲,科技兴国与强军固防并重。”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3.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 《清史稿·圣祖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揆文奋武”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kuí wén fèn wǔ,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内容解释:

1.基本释义

指施行文教,振奋武事,强调文治与武功并重。该词常用于描述统治者或国家在治理中兼顾文化教育与军事强盛的双重策略。

2.出处与典故

源自《尚书·禹贡》中的记载: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其中“揆”意为“度量、推行”(孔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即根据王者的文教政策来治理;后句则强调武力防卫的重要性。

3.结构与用法

4.历史应用

该词在史籍中多用于赞颂帝王或政权的文治武功。如《清史稿》记载清代帝王“揆文奋武”的治国方略,明代崇祯帝的谥号也曾用此词彰显其政绩。

5.总结

“揆文奋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武之道”的平衡理念,既重视教化民众,又强调军事强盛,常用于评价国家治理或历史人物的综合性成就。

别人正在浏览...

爱神变衅鼻雷裁模侈服充罗传读楚岫瑶姬粗茶淡饭倒身定僧东歪西倒对虾房闼梵花飞红风行雷厉绂麟甘国老高奇勾刀诟讟行军竈贺节宏纵秽乱扈楼见禁角物介然鯨力辑要军鞞开封市宽繇来集拦水坝令郎伦次糜躯摸黑末减默寓婥约凭霄雀譬晓仁董人民神经末梢深烈顺期顺行松祏挞楚泰皇万语千言违心之言小日月消算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