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行文教,振奋武事。语本《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孔 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清史稿·高宗纪论》:“ 高宗 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於斯为盛。”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宰治天下,定鼎 天京 ,立政任人,揆文奋武。”
“揆文奋武”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kuí wén fèn wǔ,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内容解释:
指施行文教,振奋武事,强调文治与武功并重。该词常用于描述统治者或国家在治理中兼顾文化教育与军事强盛的双重策略。
源自《尚书·禹贡》中的记载: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其中“揆”意为“度量、推行”(孔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即根据王者的文教政策来治理;后句则强调武力防卫的重要性。
“宰治天下,定鼎天京,立政任人,揆文奋武。”(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
“武生中文才优秀者仍可进入‘文学’深造,意在揆文奋武,培养兼备之才。”(例句)
该词在史籍中多用于赞颂帝王或政权的文治武功。如《清史稿》记载清代帝王“揆文奋武”的治国方略,明代崇祯帝的谥号也曾用此词彰显其政绩。
“揆文奋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武之道”的平衡理念,既重视教化民众,又强调军事强盛,常用于评价国家治理或历史人物的综合性成就。
揆文奋武是一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字面意思是文化和武力并重。这个词表达了一个人需要既具有优秀的文化素养,又要有强大的武力,才能在社会上取得成功。
《揆文奋武》这个词由三个部首组成:扌(手)+ 文(文化)+ 彳(行走)+ 力(力量)。部首是一种指示字的部分,它所代表的意义通常与整个字的意义相关。
总共有13个笔画,每个部分的笔画数目如下:
《揆文奋武》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彶许昌揆文武。”在古代,文王在治理国家时注重培养人才,同时也对武力有所倚重。这个成语通过文王的治国思想,表达了文化和武力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重要性。
该成语在繁体字中写作「揆文奮武」。
在古代,这个成语的汉字写法有所不同。其中「揆」的古代写法是「詼」,「奋」的古代写法是「奮」,「武」的古代写法是「武」。
1. 他深知在当今社会,要取得成功必须揆文奋武。
2. 这位将军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畏,而且在平时也注重文化修养,真可谓揆文奋武。
揆才用教、奋发图强、武力执法、文契、武戏等。
文武双全、文修武健、兼善文武。
智勇双全、内文外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