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説的意思、經説的詳細解釋
經説的解釋
1.經書的解說。《墨子》有《經說》上下篇。《漢書·藝文志》載《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 清 恽敬 《<大雲山房文稿二集>序》:“ 熙甯 、 寶慶 之會,時師破壞經説,其失也鑿;陋儒襞積經文,其失也膚。” 金松岑 《文學觀》:“爰舉其説,蓋有六焉,作者之林,視此可矣。一曰傳注,經説是也。”
2.指佛經的言論。 南朝 梁武帝 《斷酒肉文》:“如此皆是經説,不可不信。”
詞語分解
- 經的解釋 經 (經) ī 織布時用梭穿織的豎紗,編織物的縱線,與“緯”相對:經紗。經線。經綸(.整理過的蠶絲;.喻政治規劃)。 地理學上指通過南北極與赤道成直角的線(亦作“子午線”):東經。西經。經度。經緯儀。
- 説的解釋 説 ō 説 ì 説 è 均見“說”。 筆畫數:; 部首: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經説是古漢語複合詞,需拆分單字釋義并結合古代文獻用例綜合考釋:
一、單字溯源
-
經(經)
- 本義指織布縱線,引申為常道、規範。《說文解字》:「經,織也。從糸巠聲。」段玉裁注:「經,必先有經而後有緯,故三綱五常六藝謂之經。」
- 特指儒家經典,如《詩》《書》《禮》《易》《春秋》。《康熙字典》:「經,常道也。如五經。」
-
説(說)
- 通「悅」,但此處取解說、闡釋義。《說文解字》:「說,釋也。從言兌聲。」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說,以言語分解謂之說。」
- 古代注疏體例中,「說」與「傳」「注」并列,如《漢書·藝文志》載《魯說》《韓說》等解經之作。
二、複合詞「經説」釋義
指對儒家經典的系統性闡釋與義理推演,屬古代經學诠釋體系的核心範式。其特點包括:
- 解經方法:通過訓诂考據與義理發揮,揭示經典微言大義。如《墨子》有《經說》篇逐條解析經文。
- 文體特征:區别于簡略注釋,多為長篇論述。清代戴震《經考》稱:「經說者,通釋全經大義,不泥章句。」
- 學術價值:反映曆代思想流變。如《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總叙》評漢宋經說差異:「漢儒重訓诂,宋儒明義理,各有所長。」
三、經典文獻用例
- 《荀子·非十二子》:「終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則倜然無所歸宿,不可以經國定分。」楊倞注:「其說非經說,無歸宿。」
- 《漢書·藝文志》錄《書》類「《歐陽說義》二篇」、《詩》類「《魯說》二十八卷」,皆經說類著作。
參考文獻來源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康熙字典》「經」字條,同文書局影印本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中華書局點校本
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墨子·經說上/下》,孫诒讓《墨子間诂》校注本
戴震《經考附錄》,清乾隆曲阜孔氏刻本
《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總叙》,中華書局整理本
《荀子·非十二子》,王先謙《荀子集解》本
網絡擴展解釋
“經説”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經書的解說
指對經典文獻(如儒家典籍)的注解和闡釋。例如:
- 《墨子》中有《經說》上下篇,專門解釋其核心思想。
- 《漢書·藝文志》記載了《老子傅氏經說》《老子徐氏經說》等著作,均屬對《老子》的注解。
- 清代恽敬曾批評某些學者“破壞經説”“襞積經文”,反映了經說在古代學術中的重要性。
2.佛經的言論
在佛教語境中,指佛經中的教義或論述。例如:
- 南朝梁武帝在《斷酒肉文》中引用“經説”強調戒律的權威性。
補充說明
- 詞源構成:“經”指經典文獻(如儒家五經、佛經),“説”通“說”,意為解釋、闡述。
- 現代應用:該詞多用于古籍研究或宗教文獻分析,日常使用較少。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中的“經説”案例,可參考《墨子·經說》或《漢書·藝文志》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奧林匹克環辯斷辨若懸河秉牍冰山易倒不殊觇人癡人說夢怛悼道迎對揚發采馮雲山各養的各疼棺函行兵布陣回隤彙行混合禍災揀佛燒香簡記僭賞濫刑寂寂金介盡緻炕沿刻納口中雌黃匡複梁獄領帶卡領務流囚洛荒旅殡門皂宓機絹鳴玉曳組密實偏好潑剌剌氣餒青鰶魚驅略染鋪睿武師心自是師用撻辱田基通習透明吞剝務農烏賊契銜尾銷溶西窗翦燭溪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