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錢以免除勞役。 清 葉廷琯 《吹網錄·三河縣遼碑》:“每至役,人懼,專領者妄倖陵逼,故不自執,願贖庸給價。”
“贖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通過支付錢財來免除勞役的行為。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釋:
贖庸(shú yōng)指個人或家庭通過繳納一定財物,換取免除官府規定的勞役義務。這一制度在古代社會較為常見,體現了勞役與貨币經濟的結合。
清代文獻《吹網錄·三河縣遼碑》記載:“每至役,人懼,專領者妄倖陵逼,故不自執,願贖庸給價。” 說明當時百姓因畏懼勞役壓迫,選擇用錢財替代服役。
“贖庸”是特定曆史時期的制度性詞彙,現多用于文獻研究或古漢語語境中,指代通過經濟手段免除強制勞役的行為。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吹網錄》等清代史料。
贖庸,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贖”和“庸”兩個字。
“贖”字的部首是“貝”,它由6畫組成;“庸”字的部首是“廣”,它由7畫組成。
“贖庸”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禮制,《周禮·天官冢宰》中有“主有贖庸之職”之語。此處的“贖”指的是贖罪、贖差,即通過貢物來彌補過失或缺失。而“庸”指的是贖物,即賠償貢物的意思。
“贖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贖庸」。
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時候的“贖”字寫作“赤兟”,而“庸”字寫作“庸”。
1. 他出錢贖庸,以彌補過失。
2. 我們需要贖庸來撫慰罪犯的家屬。
1. 贖罪:通過贖物來彌補犯罪的過失。
2. 贖回:通過付出代價把失去的東西取回來。
3. 贖金:為了贖回被拘禁的人而支付的款項。
贖庸的近義詞包括撫慰、補償、賠罪。
贖庸的反義詞包括受罰、忍辱負重、承擔責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