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鬥。《文選·張衡<南都賦>》“中黃瑴玉” 李善 注引 晉 張華 《博物志》:“欲得好瑴玉,用合漿,於 襄鄉縣 舊穴中鑿取,大者如魁鬥,小者如雞子。”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四·锺馗》:“研名‘鐘馗’,或如今研上所刻魁鬥之形。”
(2).魁星。舊亦指主管文運的神。 清 丘逢甲 《己亥五月二日東山大忠祠祝文信國公生日》詩之三:“夜望魁鬥光,正照南離位。”
“魁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不同語境可分為以下兩類:
指古代的一種大型量器或容器,多用于描述物品的體積。例如晉代張華在《博物志》中提到“大者如魁鬥,小者如雞子”(),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中也用“魁鬥”形容硯台的尺寸()。
即北鬥七星中的第一顆星(或前四顆星),古代被視為主管文運的神祇。清代丘逢甲的詩句“夜望魁鬥光,正照南離位”即借用此意,表達對文運昌盛的祈願()。
部分資料(如)提到“魁鬥”可比喻“在某一領域才能突出的人”,但這種用法更接近現代對“魁首”“魁星”的引申,傳統文獻中較少直接關聯()。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若涉及古代文獻或文運相關,通常指向“魁星”;若描述器物體積,則指“大鬥”。需注意,權威典籍(如漢典、滬江詞典)未收錄其作為成語的用法。
《魁鬥》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鬼(鬼魂)和鬥(秤蓋)。其中,鬼是指鬼神的意思,鬥是指用來蓋住秤的器具。這個詞形象地表示了以鬼神為首的強大力量。按照漢字筆畫規則,魁鬥共有15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小說《兒女英雄傳》。故事中,主人公孝文帝曹丕的父親曹操因為他聰明英武,以及善于運籌帷幄,所以被稱為“魁鬥”。從此以後,“魁鬥”一詞便被用來形容那些才能出衆、聰明過人的人。
《魁鬥》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魁鬥」。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早期的寫法基本上與現代寫法類似,但一些筆畫的書寫順序略有差異。例如,鬼的古代寫法為「亥」,鬥的古代寫法為「鬥」。這些差異不影響詞語的意義或用法。
例句:
他天資聰穎,被譽為年輕一代的魁鬥。
組詞:
魁鬥之才、魁鬥之姿、魁鬥風範。
近義詞:
豪傑、英勇、英雄。
反義詞:
平庸、平凡、默默無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