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滒淖的意思、滒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滒淖的解釋

黏稠。《淮南子·兵略訓》:“道之浸洽,滒淖纖微,無所不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滒淖”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液體或物質的黏稠、濕潤、泥濘的狀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黏稠濕潤狀

    “滒淖”指物體(尤指液體或半流體)質地黏稠、濕潤、滑膩的狀态。如《說文解字注》釋“滒”為“多汁”,段玉裁注:“謂汁之稠濁也”;“淖”則指泥沼、泥濘。二字連用強調黏滞多濕、不易流動的特性 。

  2. 引申為混亂或污濁

    部分古籍中,“滒淖”隱喻環境或局面的混亂污濁。如《淮南子·原道訓》以“甚淖而滒”形容混沌未分的自然狀态,暗含無序而黏稠的意象 。


二、單字解析

  1. 滒(gē)

    • 《說文解字》:“滒,多汁也。”
    • 《廣韻》:“滒,濡甚。”

      核心義:液體稠厚、過度濕潤。

  2. 淖(nào)

    • 《說文解字》:“淖,泥也。”
    • 《玉篇》:“淖,泥淖。”

      核心義:泥濘、深泥。

組合義:二字疊加強化黏稠泥濘、濕滑難行的物理狀态 。


三、古籍用例

  1. 《淮南子·原道訓》

    “夫道者……甚淖而滒,甚纖而微。”

    此處以“淖滒”形容“道”的混沌未分、黏稠無定之态,體現其無形而蘊含生機的特性 。

  2. 《說文解字注》

    段玉裁注“滒”字:“謂如饧粥之稠者”,以粥的黏稠類比其質感 。


四、現代使用與同義詞

現代漢語中“滒淖”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代文獻或方言。其近義詞包括:


五、學術參考

  1. 許慎(漢)撰,段玉裁(清)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 劉安(漢)編,《淮南子》,中華書局,2012年。
  3.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4年。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為文獻名稱及出版社,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滒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拼音與注音

2.基本釋義

意為“黏稠”,多用于描述液體或物質的質地,強調其濃稠、不易流動的特性。例如《淮南子·兵略訓》中“道之浸洽,滒淖纖微,無所不在”,用“滒淖”形容道的滲透性即使面對黏稠細微之物也能無所不至、。

3.出處與例句

4.用法說明

5.補充信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淮南子》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柏黃卞莊别宮孛孛測量标石朝禮成辟稱托谶言池榭仇雠愁煎傳闆出車殄寇怠戲碘化物牍書凡格放慵飯廳斐亹附試福壽年高剛謇公諸于世鈎結館院古定劍鬼泣神嚎橫腰後世歡樂截擊肌腱看押跨據侉聲野氣懶困陵波凜若秋霜流美落忽賣題門行明戒鋪陳秦越森标歙硯手折受終説得嘴聳神他故廷策通惑土炭文網小按析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