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剖割。 南朝 宋 顔延之 《重釋何衡陽書》:“何必以刲刳為禀和之性,爓瀹為翼善之具哉。” 南朝 梁 沉約 《均聖論》:“ 禹 、 湯 、 文 、 武 ,并受刲刳; 周公 、 孔子 ,俱入鼎鑊。” 清 褚人穫 《堅瓠馀集·聚寶盆》引《挑燈集異》:“見漁翁持青蛙百餘,将事刲刳。 萬山 感悟,以鏹買之,縱於池中。”
由于未搜索到與“刲刳”直接我将根據漢字構詞法和單字釋義進行解析:
刲(kuī) 本義為用刀刺殺、割取,特指古代祭祀時宰殺牲畜的行為。如《周易》中“士刲羊”即指宰羊獻祭,後引申為一般的切割動作。
刳(kū) 本義為剖開、挖空。《莊子》中“刳木為舟”即指将整木挖空作船,後引申為徹底剖析或掏空的動作,如“刳心”表示挖出心髒。
組合推測 “刲刳”可能是并列結構的複合詞,綜合了“刺殺割取”與“剖開挖空”的雙重含義,或用于描述古代某種特定工藝(如祭祀處理犧牲、木器加工)。但因缺乏文獻用例,具體語境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建議
《刲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剖開人或動物的身體,進行解剖或肢解的行為。
《刲刳》的部首是“刀”(刀具),屬于“刀”部,同時它還包含有兩個筆畫。
《刲刳》起源于中國古代的醫學文獻,是用來描述解剖行為的專用詞彙。而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刳剔」。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較大的差異。而《刲刳》的古時候寫法為「[刀 + 炏]、[刀 + 炙]」。
1. 那位醫生正在實地進行刲刳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人體結構。
2. 古代的刑場上常常會有刲刳的懲罰,以示威懾。
組詞:刲割、刳開、刨析。
近義詞:剖解、剖析。
反義詞:包容、聯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