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記的意思、誦記的詳細解釋
誦記的解釋
背誦和記憶。《後漢書·荀悅傳》:“﹝ 悅 ﹞家貧無書,每之人閒,所見篇牘,一覽多能誦記。” 宋 呂陶 《請罷國子司業黃隱職任狀》:“ 隱 亦能誦記 安石 新義,推尊而信嚮之久矣。” 明 唐順之 《重修宜興縣學記》:“口吻刓於蠹編之誦記,而思慮敝於遊詞之剽綴。”
詞語分解
- 誦的解釋 誦 (誦) ò 用有高低抑揚的腔調念:誦讀。背誦。誦詩。 稱述,述說:“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誦之”。 詩歌:作誦(作詩)。 怨謗。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記的解釋 記 (記) ì 把印象保持在腦子裡:記憶。記取。記性。博聞強記。 把事物寫下來:記錄。記功。記者。 記載事物的書冊或文字:遊記。日記。大事記。 符號,标識(?):印記。标記。記號。 古時的一種公文:奏
網絡擴展解釋
“誦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誦記”指通過誦讀并記憶的方式掌握知識,強調通過反複朗讀和默寫将内容牢記于心。這一過程通常用于學習經典文獻或重要知識點。
二、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 古代教育傳統:該詞起源于古代教育方式,學生通過誦讀經典(如四書五經)并默寫來鞏固記憶。
- 典型應用:多用于描述學習、背誦的場景,如古籍記載《後漢書·荀悅傳》提到荀悅因家貧無書,通過閱覽他人篇章後“一覽多能誦記”。
三、詞語結構
由動詞“誦”(朗讀)和“記”(記憶)組合而成,體現“朗讀+記憶”的雙重行為。
四、古籍例證
- 宋代呂陶《請罷國子司業黃隱職任狀》中,提到黃隱“誦記安石新義”,說明其通過誦讀記憶王安石的新學思想。
- 明代唐順之的《重修宜興縣學記》也提到學者因長期誦記典籍而“思慮敝於遊詞之剽綴”。
五、現代延伸
如今“誦記”仍用于強調系統性記憶,如背誦詩詞、公式或外語詞彙,需結合理解與重複練習。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誦記》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誦記(sòng jì)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背誦、記憶或朗讀。它常用于形容人們将特定内容牢記在腦海中,并能準确地背誦出來。
拆分部首和筆畫
《誦記》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讠”部,右邊是“己”部。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來源
《誦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在漢語詞彙中形成的。在古代,人們通過誦讀經典、典籍等文本來記憶和學習知識。因此,“誦記”一詞就被用來表示這種行為。
繁體
《誦記》的繁體字為「誦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中文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誦記」這個詞可以寫成「誦記」。
例句
- 學生們每天都要誦記古詩,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 她能夠輕松地誦記一本書的内容,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
組詞
- 誦讀:指以朗讀的方式背誦文本,如誦讀詩歌或經典。
- 誦經:指以背誦或朗讀的方式閱讀佛經、經典等。
近義詞
- 背誦:表示将一段文字牢記于心,有所背誦的能力。
- 記憶:指将信息保存在腦海中,以便回憶和使用。
反義詞
- 遺忘:指失去對記憶中的信息的能力或者将信息從記憶中删除。
- 不記:表示不去記憶或背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