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況迺的意思、況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況迺的解釋

見“ 況乃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況迺”是一個古代漢語連詞,主要用于文言文中,表示遞進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何況”、“況且”。其核心含義在于引出比前文所述情況更進一步的理由或事實,以加強論證或說明。

詳細釋義與用法:

  1. 表示遞進,強調程度加深或範圍擴大:

    • 這是“況迺”最核心的用法。它連接兩個分句,後一分句在重要性、嚴重性、可能性等方面比前一分句更進一步,從而強化結論或情感表達。
    • 例: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迺大國乎?”(《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 (後句“大國”比前句“布衣”範圍更大、情況更複雜,強調更不應該欺騙)。
    • 例: “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況迺萬方之事,何得端坐而理?”(強調治理國家比個人耕作紡織責任更重大,更不可懈怠)。
  2. 表示追加理由,加強論證:

    • 在陳述一個觀點或事實後,用“況迺”引出另一個相關的、支持性的或更強有力的理由,使論證更加充分。
    • 例: “今将軍尚不得夜行,況迺故人乎?”(《史記·李将軍列傳》)—— 現在将軍(指現任的)尚且不能在夜間行走(指違反宵禁),何況是(我這個)舊交呢? (後句“故人”身份比“将軍”低,更不可能被允許,追加理由說明自己更不該違反)。
  3. 常帶有反問語氣:

    • 使用“況迺”的句子常常是反問句,通過反問來強調後句所述情況的必然性或不容置疑性,使遞進關系更顯強烈。
    • 例: “親尚不可欺,況迺疏者乎?”—— 親近的人尚且不可欺騙,何況是關系疏遠的人呢?(反問強調欺騙疏遠者更不應該)。

詞源與構成:

權威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該詞典是當今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對“況迺”有明确收錄和釋義,指出其等同于“況乃”,意為“何況;況且”,并引用了《史記》、《漢書》等古籍中的例證。這是研究古漢語詞彙最權威的工具書之一。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2.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 該詞典專門收錄解釋古代漢語虛詞,對“況迺”(或“況乃”)作為表示遞進關系的連詞有詳細分析,包括其語法功能、語義特征及典型用例。來源:《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
  3. 王引之《經傳釋詞》: 清代學者王引之的這部著作是研究古代漢語虛詞的經典之作。雖然其編排方式與現代詞典不同,但對包括“況”及其相關組合(如“況于”、“況乎”)在内的虛詞用法有精辟的訓釋和豐富的書證,是理解“況迺”這類詞的重要學術依據。來源:王引之《經傳釋詞》,中華書局有整理出版本。
  4. 古籍用例:
    • 《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夫以一趙尚易燕,況迺以兩賢王左提右挈,而責殺王之罪,滅燕易矣。” (用“況迺”引出更強有力的條件)。
    • 《漢書·楊恽傳》: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聖人弗禁,故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鬥酒自勞。家本秦也,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數人,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是日也,拂衣而喜,奮袖低昂,頓足起舞,誠淫荒無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馀祿,方籴賤販貴,逐什一之利,此賈豎之事,污辱之處,恽親行之。下流之人,衆毀所歸,不寒而栗。雖雅知恽者,猶隨風而靡,尚何稱譽之有!董生不雲乎?‘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為謀’。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責仆哉!夫西河魏土,文侯所興,有段幹木、田子方之遺風,漂然皆有節概,知去就之分。頃者,足下離舊土,臨安定,安定山谷之間,昆戎舊壤,子弟貪鄙,豈習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當盛漢之隆,願勉旃,毋多談。” (楊恽《報孫會宗書》中雖未直接出現“況迺”,但類似書信體常用此類遞進連詞表達複雜邏輯關系,是理解其語境的背景)。
    • 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況迺未休兵,關山阻且深。” (此處“況迺”引出戰争未息、關山阻隔的更大困難,強化了相思與擔憂之情)。

“況迺”是一個典型的文言遞進連詞,用于強調後句所述情況比前句更甚一層,常帶反問語氣以加強力量。其釋義和用法在《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虛詞詞典》等權威辭書及《史記》、《漢書》等經典古籍中均有明确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

“況迺”是“況乃”的異體寫法,二者含義相同,主要出現在古代漢語中,現代已較少使用。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表示遞進關系
    相當于“何況”“況且”,用于強調後文所述情況比前文更甚。

    • 例:曹丕《與吳質書》中“三年不見,東山猶歎其遠,況乃過之!”(三年未見,古人尚歎久别,何況超過這個時間)。
  2. 表示比喻或相似
    有“恍若”“好像”之意,用于描繪某種情境或狀态。

    • 例: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周覽倦瀛壖,況乃陵窮發”(遍覽海濱已疲倦,恍若置身荒遠之地)。

二、用法說明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況乃/迺”已被“何況”“況且”替代,僅出現在古籍或仿古文體中。需注意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辭典。

别人正在浏覽...

哀牢閟啬玻瓈江蟲蛇重席傳鈔船子儲闱辭呈刺斜裡村獠錯立大頀當初甸宇釣翁抵沖诋辱斷背芳潤放水火範镕扶渠概貌共貢蒿廬豪亂衡嶺夾攻嘉耗接骨眼雞犬皆仙迹印絶脰開口呼瀾波瞭哨李贽露闆鹭鸶命祀沒世不忘跑淩前哲起錨清晰度求神問卜入冥三五成群僧兵生花妙筆爽悟松膏宋人頹缺頑憊為道嵬崖無位先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