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蛇和其他蟲類。《韓非子·五蠹》:“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搆木為巢以避羣害,而民悅之。” 漢 王充 《論衡·無形》:“蟲蛇未化,人不食也;化為魚鱉,人則食之。” 唐 高適 《東平路中遇大水》詩:“蟲蛇擁獨樹,麋鹿奔行舟。” 元 傅若金 《桂林喜呂仲實佥憲至》詩:“草熱蟲蛇常并出,樹深豺虎近皆肥。”
(2).喻指異族異類的人。 唐 韓愈 《别知賦》:“歲癸未而遷逐,侶蟲蛇於海陬。” 明 高啟 《喜幼文北歸》詩:“久留遠土蟲蛇雜,忽解高羅雁鵠飛。”
(3).謂蟲蛇糾曲之狀。比喻曲折鈎連的書法。 漢 蔡邕 《篆勢》:“頽若黍稷之垂穎,藴若蟲蛇之棼緼。”《晉書·索靖傳》:“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鈎,漂若驚鸞,舒翼未發,若舉復安,蟲蛇虬蟉,或往或還。”
根據權威詞典及文獻資料,“蟲蛇”一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泛指蛇和其他蟲類
該含義最早見于《韓非子·五蠹》:"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搆木為巢以避羣害"。唐代高適在《東平路中遇大水》詩中也有"蟲蛇擁獨樹,麋鹿奔行舟"的描述,均指自然界中的蛇與蟲類。
喻指異族或異類群體
該比喻用法在文學作品中常見,如韓愈《别知賦》"侶蟲蛇於海陬",明代高啟《喜幼文北歸》"久留遠土蟲蛇雜",均以蟲蛇象征文化差異或難以同化的族群。
書法藝術的形态比喻
《篆勢》中記載蔡邕用"藴若蟲蛇之棼緼"形容篆書線條的曲折連綿,《晉書·索靖傳》更以"蟲蛇虬蟉"描述草書筆畫的靈動回旋。
此外,現代語境中偶見用"蟲蛇"比喻潛在危險,如查字典網提到該詞可警示需警惕的人或事。但此用法尚未見于權威古籍,建議根據具體語境判斷是否適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