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僧兵的意思、僧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僧兵的解釋

古代從軍的僧侶或武裝的僧侶集團。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少林僧兵》:“是時立功十有三人……惟 曇宗 拜大将軍,餘不受官,賜地四十頃,此 少林 僧兵所起。”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少林寺僧兵》:“《後周書》: 齊主 緯 既被擒, 任城王 湝 猶固守,沙門來應募者亦數千人。《唐書》: 李罕之 少為浮屠,後去為盜……此皆僧兵故事,足以補《日知録》之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僧兵,指兼具僧人身份與軍事職能的特殊武裝力量,是中國古代宗教與軍事結合的曆史現象。其釋義與背景如下: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字義分解

    • 僧:梵語“僧伽”簡稱,指出家修行的佛教徒(《漢語大詞典》)。
    • 兵:本義為兵器,引申為持兵器作戰者(《說文解字》)。

      合義:以僧人身份參與軍事活動的武裝團體。

  2. 完整定義

    僧兵(sēng bīng):

    曆史上由寺院僧人組成或依附于寺院的武裝組織,兼具宗教修行與軍事防禦職能,常以保護寺院財産、抵禦外敵或參與官方軍事行動為目的。

    ——《中國曆史大辭典》


二、曆史源流與功能演變

  1. 起源(南北朝至唐)

    早期僧兵源于寺院自衛需求。如北魏寺院為抵禦流民劫掠組建武僧(《洛陽伽藍記》),唐代少林寺“十三棍僧救秦王”傳說反映僧兵參與政權鬥争。

  2. 鼎盛(宋元明)

    • 宋代:少林寺僧兵受朝廷征調抗遼,形成制度化武裝(《少林寺志》)。
    • 明代:僧兵成為抗倭主力。嘉靖年間,月空法師率少林僧兵于松江迎戰倭寇,明人鄭若曾載:“骁勇雄傑,官兵每臨陣辄用為前鋒”(《江南經略》)。
  3. 衰落(清以後)

    清政府嚴禁民間武裝,僧兵逐漸消解,僅存武術傳承功能(《清史稿·兵志》)。


三、文化内涵與權威考據


四、現代釋義延伸

今泛指曆史上具有武裝性質的僧侶團體,亦引申為寺院武術傳承者(《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資料來源與引用

: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 溫玉成《少林寺考》,載《考古與文物》1984(2).

: 《少林寺志》卷三,清乾隆刻本.

: 鄭若曾《江南經略·僧兵首捷記》,明萬曆刻本.

: 《清史稿·兵志五》,中華書局1977年版.

: 袾宏《竹窗隨筆》,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年整理本.

: 顧炎武《日知錄集釋》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23年.

網絡擴展解釋

“僧兵”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獻進行解釋:

一、基本定義

僧兵指古代從軍的僧侶或武裝的僧侶集團,即佛教寺院中因保護領地、參與戰争而組織起來的僧人武裝力量。其核心特征為“僧人身份”與“軍事武裝”的結合。


二、曆史發展與特點

  1. 起源與早期記載

    • 始于南北朝時期,北魏寺廟因經濟擴張,下層僧人參與武裝反抗或保護寺院財産。如《魏書》記載,長安寺院曾藏有兵器,引發統治者對僧兵的警惕。
    • 隋唐時期,少林寺僧兵因助唐王李世民擊敗王世充而聞名,獲封土地并獲準組建僧兵。
  2. 鼎盛時期(明朝)

    • 明朝倭寇侵擾東南沿海,南少林僧兵多次參與抗倭戰役,以鐵棍、長槍為武器,在杭州、六裡橋等戰役中表現突出。
    • 官方認可僧兵作為軍事補充,如嘉靖年間招募僧人抗擊倭寇。
  3. 組織與功能

    • 分為兩類:民間自發武裝(保護寺院或行俠仗義)和官方征召參戰。
    • 兼具宗教修行與軍事訓練,如少林寺以武術聞名,形成獨特的“寺院武術”體系。

三、文化意義與争議


四、相關曆史事件舉例

時期 事件概要 來源
北魏 長安寺院藏兵器,引發太武帝滅佛行動
唐初 少林寺十三僧助李世民擒王仁則,獲賜田産
明朝抗倭 南少林僧兵六次參與抗倭戰役,以武藝高強著稱
日本平安時代 日本延曆寺、興福寺僧兵集團“山法師”“奈良法師”與朝廷對抗

如需進一步了解僧兵在具體戰役中的作用或文化演變,可參考《日知錄》《魏書》等文獻,或查看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八敗命豹舄繃定璧釭撥棹子不好看財食蠶房曹雪芹當局者迷淡濘都播豆飯鵝掌風返景風吟汾陽王符虎杆撥光陰如箭貫魚之序還味悍忌後跟華燈假僭劍服簡籍鑒窪嘉頌僸佅空軍空曲叩喪摳心挖肚褲兜連茹敹徹綸恩懋勳螞蟻搬泰山謬官拈撮骈填品竹谯閣丘蚓蹊畛扇搖石筵世業獸目天荒天器髫小違法亂紀危樓倭寇毋論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