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贽(1527-1602)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其思想以反傳統、倡個性解放著稱,被後世視為中國早期啟蒙先驅。以下從生平、思想、著作及影響等方面綜合解析:
出身與仕途
李贽原名林載贽,福建泉州人,回族。26歲中舉後曆任河南輝縣教谕、國子監博士等職,官至雲南姚安知府,54歲棄官歸隱。晚年因思想“異端”入獄,76歲自刎于诏獄。
他出身貧寒,早年喪母,家庭屢遭變故(如多次喪親),這些經曆影響了他對傳統倫理的反思。
講學與争議
辭官後客居湖北麻城芝佛院講學,聽衆數千人,包括婦女,打破傳統教育禁忌。其言論被統治者視為“敢倡亂道”,最終以“惑世誣民”罪名被捕。
批判傳統儒學
反對以孔子是非為絕對标準,認為思想應隨時代進步而發展。他抨擊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虛僞性,主張尊重人的正常欲望。
倡導民本與平等
提出“天之立君,本以為民”,批判官吏壓榨百姓如“虎狼坐衙”。主張男女平等,支持婦女參與社會活動。
文學革新與“童心說”
反對複古摹拟,提倡創作需發乎自然,重視戲曲、小說等通俗文學。提出“童心說”,強調文學應表達真實情感,反對八股文空疏之風。
國内
其思想影響湯顯祖、袁宏道等文人,成為晚明文學革新動力。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的民本思想亦受其啟發。
國際
著作傳入日本,間接推動明治維新;被西方漢學家譽為“中世紀中國的布魯諾”。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窦曾與其交流宗教思想。
李贽被封建統治者斥為“異端”,但近代學者認為他是“人文思想啟蒙先驅”。其思想矛盾性在于:看似反儒,實則試圖回歸孔子本義;批判專制,卻未否定皇權制度。他的一生展現了傳統士人在思想禁锢中的掙紮與突破。
擴展建議:若需了解其具體作品或思想細節,可查閱《焚書·答耿司寇》等原文,或參考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中對李贽的剖析。
《李贽》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是《李》,字音為lǐ,意思是某種植物的名稱,同時也是姓氏。而《贽》,字音為zhì,意思是獻上或進獻某物的意思。因此,《李贽》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将某種植物獻上”或者“以李為姓的人将某物獻上”。
《李贽》的拆分部首是木,表示和植物有關。而它的筆畫分别為6畫和11畫。
《李贽》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李》是一個古代漢字,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詩經》中。而《贽》是一個古代的字形變異,并且這個字形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存在了。
《李贽》的繁體字為「李贽」,與簡體字形相同,隻是書寫形式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雖然現代漢字的字形多數和古代字形相似,但是一些細節和寫法卻有所差别。具體到《李贽》這個詞,其古代的字形寫法可能與現代相同或略有不同,但沒有具體的古代寫法數據。
1. 他把這束鮮花李贽給了她作為生日禮物。
2. 作為一個李贽,他一直以種植出高品質水果為榮。
李贽可以與其他漢字組成詞語,如:
1. 李樹:指某種果樹。
2. 李子:某種果實的名稱。
3. 贽見:表示向某人獻上或進獻某物。
《李贽》的近義詞可能是:獻上、進貢。
《李贽》的反義詞可能是:接收、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