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絶脰的意思、絶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絶脰的解釋

1.斷頸。

詳細解釋

斷頸。《史記·田單列傳》:“﹝ 王蠋 ﹞遂經其頸於樹枝,自奮絶脰而死。” 司馬貞 索隱引 何休 曰:“脰,頸, 齊 語也。”《西京雜記》卷三:“ 廣陵王 胥 有勇力,常於别囿學格熊,後遂能空手搏之,莫不絶脰。” 金 元好問 《哀武子告》詩:“舊説布衣甘絶脰,今傳史筆記歸元。” ********* 《大哀篇》:“昭揭真理之幟,以號召儔類,言之者瘏口嘵音,行之者斷頭絶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絶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形和古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1. 字義拆解

    • “絶”為“絕”的異體字,本義為“斷絕、終止”,《說文解字》釋:“絕,斷絲也”,引申為死亡、竭盡之意。
    • “脰”指“脖頸”,《說文解字》注:“脰,項也”,《左傳·襄公十八年》有“射兩軥而還”句,孔穎達疏:“軥者,脰也”,可見“脰”專指人體頸部。
  2. 詞彙含義

    “絶脰”字面指“斷頸”,多用于描述自刎或斬首緻死的狀态。例如《漢書·項籍傳》記載項羽“自刭而死”,顔師古注引晉灼曰:“刭,謂斷脰也”,可見“絶脰”與“刭”同義,特指以割斷頸部的方式結束生命。

  3. 古籍用例

    該詞多見于先秦至漢代文獻,如《戰國策·燕策三》載田光“自刎以明志”,《史記·刺客列傳》記豫讓“自斷其脰”,均以“絶脰”表達以頸斷而亡的決絕行為,凸顯古代士人重義輕生的氣節。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注》《左傳》《漢書》等古籍注疏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絶脰”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字源和古漢語用法分析:

  1. 字面解釋

    • “絶”意為“斷絕、徹底”(如“絕交”“絕命”)。
    • “脰”在古漢語中指“脖子”,《說文解字》注:“脰,項也”,《左傳》中亦有“射中其脰”的用法。
      因此,“絶脰”字面可理解為“斷頸”,即斬首或自刎,屬于古代刑罰或自盡的描述。
  2. 引申含義
    在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可能引申為“徹底終結”“無法挽回的結局”,但需具體語境判斷。

  3. 使用場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幾乎不再使用,僅見于古籍或特定曆史文本,需結合上下文理解。若用戶遇到此詞,建議提供更多原文段落以便精準解讀。

若為日語詞彙(如“絶胴”),則可能指“徹底斬斷軀幹”,但需确認原語言和語境。建議檢查拼寫或補充背景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白劄子扳樁相腳備録碑文槎梗俦匹楚儽鹾策大掃除蹎仆點湯诋谯耳聾眼花風菜甘毳更做道龜足行僞合慶混輿活租交耳局外慨發礦物資源苦悶郎官鲙勞動資料龍牀麻索蜜母愍救民甿泯然牛眠盤桓偏拗疲瘠汽錘乞拉朋齊寝燕鸲目人蹤榮退賽燈散射屍利識面數據蒜發汰減堂陛偷媚取容塗數偉略五世香猊校習小棹晞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