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斷頸。
斷頸。《史記·田單列傳》:“﹝ 王蠋 ﹞遂經其頸於樹枝,自奮絶脰而死。” 司馬貞 索隱引 何休 曰:“脰,頸, 齊 語也。”《西京雜記》卷三:“ 廣陵王 胥 有勇力,常於别囿學格熊,後遂能空手搏之,莫不絶脰。” 金 元好問 《哀武子告》詩:“舊説布衣甘絶脰,今傳史筆記歸元。” ********* 《大哀篇》:“昭揭真理之幟,以號召儔類,言之者瘏口嘵音,行之者斷頭絶脰。”
“絶脰”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字源和古漢語用法分析:
字面解釋
引申含義
在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可能引申為“徹底終結”“無法挽回的結局”,但需具體語境判斷。
使用場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幾乎不再使用,僅見于古籍或特定曆史文本,需結合上下文理解。若用戶遇到此詞,建議提供更多原文段落以便精準解讀。
若為日語詞彙(如“絶胴”),則可能指“徹底斬斷軀幹”,但需确認原語言和語境。建議檢查拼寫或補充背景信息。
《絶脰》(jué xiè)這個詞是指生命消逝、斷絕了血脈流動,即死亡的狀态。它源自于古代漢語,形容一個人的生命終止後,血液停止流動。
《絶脰》的拆分部首為「糸」和「月」,分别代表了絲繩和肉月兩個部分。它總共包含了13個筆畫。
《絶脰》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史·四夷傳》中。在古代文獻中,經常用來描述戰争中的死亡、刑場上的處決以及垂危的病人臨終前的狀态。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絕脈」。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絶脰》的寫法較為簡單,沒有太多的變體。通常使用标準的字體書寫,沒有太多的修飾。
1. 他臨終時,呼吸漸弱,最終絶脰。
2. 這場戰争導緻了大量的士兵絶脰。
1. 絶望:形容極度失望,沒有希望。
2. 絶交:表示徹底終止交往、關系。
1. 死亡:指生命的終結。
2. 滅亡:特指國家、民族消亡。
1. 生機:指生命蓬勃發展,有活力。
2. 存在:表示事物存在、維持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