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麥芽。穬麥水浸發芽後,經曝幹炮制而成。中醫入藥,有消食和氣*********。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四·糵米》。
穬麥蘖是中醫學術語,指由穬麥(裸麥)發芽後經炮制而成的藥材,以下是綜合解釋:
穬麥蘖(拼音:kuàng mài niè)是禾本科植物裸麥的發芽穎果,通過水浸發芽、曝幹等工藝制成。其名稱中的“蘖”特指植物新芽,與普通麥芽制作工藝類似。
穬麥即裸麥(學名:Hordeum vulgare var. coeleste),形态特征為:
現多歸入大麥芽類藥材使用,古方中強調以穬麥為原料制作的麥芽品質更佳,但現代已不再嚴格區分品種。
如需查看完整植物形态圖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本草綱目》或漢典網相關詞條。
穬麥蘖(gǒng mài ni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部首和筆畫組成。其中,“穬”是由“禾”和“(拱冂)”兩個部首組成,整個字共有10畫;“麥”是由“麥”和“(糸)”兩個部首組成,整個字共有11畫;“蘖”是由“艹”和“木”兩個部首組成,整個字共有17畫。
穬麥蘖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穬”意為“豐收的莊稼”,用來指代豐收的農作物。而“麥蘖”則是指成熟的麥穗。整個詞語“穬麥蘖”意為成熟的麥穗。
在繁體字中,“穬”被寫作“穀”,“麥”被寫作“麥”,“蘖”被寫作“櫱”。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不同于現代。對于“麥”,在古時候采用的是“描”的寫法,此後逐漸演變為今天的“麥”字形。而“蘖”的古代寫法為“藜”,後來才變為現在的“蘖”。
例句:
田間的穬麥蘖金黃耀眼,預示着豐收的到來。
組詞:
- 穬禾(gǒng hé):豐收的莊稼
- 麥穗(mài suì):成熟的麥子
- 蘖木(niè mù):樹木的新芽
近義詞:
- 麥穗(mài suì):成熟的麥子
- 麥芒(mài máng):麥子上的尖刺
反義詞:
- 穬禾(gǒng hé):豐收的莊稼
- 蕭瑟(xiāo sè):草木凋零
以上就是關于穬麥蘖的意思、部首和筆畫拆分、來源、繁體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的解釋。【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