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腌制食品的糟。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八月·時品》:“中秋桂餅之外,則滷餡芽韭稍麥,南爐鴨,燒小豬,挂爐肉,配食糟發麪團。”
“食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用于腌制食品的糟。這裡的“糟”特指酒糟或其他發酵後用于腌制的材料,常見于傳統食品加工中。例如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八月·時品》記載:“配食糟發麪團”,即用食糟來制作發酵面團。
詞源背景
“糟”本義為釀酒後的渣滓(如、11),後引申為腌制材料。通過酒糟或鹽糟腌制食物,可延長保存時間并增添風味,屬于古代常見的食品處理方法。
特殊語境中的比喻義
部分資料(如)提到“食糟”作為成語,比喻“受損失或吃虧”。例如“戰士食糟糠”中的“食糟”描述生活困苦。但此用法在其他權威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
建議參考權威來源如《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進一步驗證。
《食糟》是一個漢字詞語,其含義為吃剩下來的米、飯、酒等食物。
食糟的部首是“食”,筆畫數為8。
《食糟》一詞源于古代中國的餐桌文化,特指食物糟粕的部分。在傳統的用餐禮儀中,人們非常重視節儉,不浪費食材。因此,當有剩餘的米飯、酒等時,人們會将其保存下來,稱為食糟。
《食糟》的繁體字是「食蹧」。
在古代漢字中,食糟的寫法為「飠蹧」。
1. 大家都把剩飯剩菜放在一起,叫别人來吃,也就是食糟。
2. 奶奶總是不舍得扔掉剩下的米飯,而是把它們用來做食糟。
食糟的組詞有:糟醉、糟粕、酒糟等。
食糟的近義詞有:剩餘食物、殘羹冷炙。
食糟的反義詞是:美食、佳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