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風跡 ”。1.猶風節;風操。《後漢書·朱浮傳》:“ 浮 年少有才能,頗欲厲風迹,收士心。” 李賢 注:“風化之迹也。” 宋 沉括 《贈屯田員外郎葉君墓志銘》:“君之才學無所施當世。然予與君之子與孫遊,其規模風跡,予有以知其才。”
2.猶政績。《宋書·良吏傳序》:“今採其風迹粗著者,以為《良吏篇》雲。” 宋 葉適 《平江縣王文正公祠堂記》:“其為民補弊剔蠹,鋤其悍頑,而興作利政,以惠養之,意必有風迹可述。”
3.根據傳聞而追蹤尋迹。 明 宋濂 《故岐甯衛經曆熊府君墓銘》:“州縣官多失廉平,君陰風跡數十輩,悉如法6*論罷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風迹漢語 快速查詢。
“風迹”(或“風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指人的品德操守或節操。
指為官者在治理地方時留下的功績或影響。
指根據傳聞或線索進行追蹤的行為。
該詞屬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後漢書》原文。
《風迹》通常表示某人或某事物的風采、風姿或風貌,形容其特征和特點。
《風迹》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風”和“止”。其中“風”表示風的意思,“止”表示停止的意思。筆畫總共有14畫。
《風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呂氏春秋》,在古代的文獻和書法作品中也能看到它的使用。繁體字形為「風跡」。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一些變體形式,如「風蹟」和「風蹟」。這些寫法多見于古籍和碑文,但在現代使用較少。
1. 他行走間洋溢着獨特的風迹。
2. 這座城市充滿了濃厚的曆史風迹。
3. 她的優雅風迹令人贊歎。
組詞:風貌、風采、風姿、風韻等。
近義詞:風采、氣息、特征等。
反義詞:平凡、普通、庸常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