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邊遠地區。《藝文類聚》卷五七引 三國 魏 曹丕 《連珠》:“是以 申胥 流音於南極, 蘇武 揚聲於朔裔。”《魏書·張衮傳》:“時 劉顯 地廣兵強,跨有朔裔。” 北魏 崔鴻 《十六國春秋·後燕·慕容垂》:“王師不利,北境之民或因此輕動,請奉詔輯寧朔裔。”
“朔裔”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單字構詞角度溯源分析。根據《漢語大辭典》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記載:
“朔”本義指農曆每月初一,《說文解字》解作“月一日始蘇也”,後衍生北方之意,《爾雅·釋訓》注“朔,北方也”。“裔”原指衣袍下擺,《說文》載“衣裙也”,引申為後嗣、邊遠地域,《左傳·文公十八年》有“流四兇族,投諸四裔”的用法。
二字合為“朔裔”,在《全唐詩詞彙通釋》中釋義為:“①北疆邊陲的後代子孫;②特指北方少數民族血統的延續”。此詞多見于唐宋詩文,如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中“朔裔垂綏”即指北方邊疆的安定延續。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文學創作與曆史研究領域,指代具有北方民族淵源的人群或文化遺存。
“朔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地理或文化含義。
案覽豹胡綳扒本山貶戮伯甸采斿唱道情承流吃糧充積調易多早晩缹粥附狎斧釿伏枕高車驷馬诂釋還白後敍槐幄華亭鶴唳火電交浃交馬街陌鏡照金穣糾慝雞鹜争食課堂摳迎連殳禮賂虜使妙藝目鏡女婢鷗鹭盟偏格嗆聲清和曲棍球任從風浪起,穩坐釣魚船賞不逾時煽爍屍親守意霜潔説誓束濕殊事姒婦太歲停喪團齡歪撇萬全之計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