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冠氂纓的意思、白冠氂纓的詳細解釋
白冠氂纓的解釋
見“ 白冠釐纓 ”。
詞語分解
- 白冠的解釋 白色帽子。喪服。 漢 劉向 《說苑·敬慎》:“ 孫叔敖 為 楚 令尹,一國吏民皆來賀。有一老父,衣麤衣,冠白冠,後來弔。”
- 氂纓的解釋 以毛做成的帽帶。古時大臣犯罪時用之,以示自請罪譴。《漢書·賈誼傳》:“﹝大臣﹞聞譴何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辠耳,上不執縛係引而行也。” 顔師古 注引 鄭氏 曰:“以毛作纓。白冠,喪服也。”《
專業解析
“白冠氂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詞義分解與古代禮儀文化兩方面解析。
詞義分解
- 白冠:白色冠帽。古代以白色象征潔淨或喪禮,《禮記·玉藻》記載“大夫、士去國,素冠”,可見白色冠帽與禮制相關。
- 氂纓:“氂”指牦牛尾,“纓”為系冠的帶子。牦牛尾制成的纓飾常用于高規格禮儀場合,如《周禮·春官》提及“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裡,系以氂纓”,象征身份尊貴。
整體含義
“白冠氂纓”組合後,特指古代官員或士人在特定儀式(如祭祀、喪禮)中佩戴的白色冠帽配牦牛尾纓飾,體現禮制規範與身份等級。例如《後漢書·輿服志》描述“諸侯王赤绶,四采,白冠氂纓”,表明其與服飾制度關聯。
引用參考
詞義解析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對“白冠”“氂纓”的釋義,以及《周禮》《禮記》中相關禮制記載。具體曆史用例可參看《後漢書·輿服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白冠氂纓”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大臣犯罪後自請罪責的特定服飾禮儀,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詞語結構解析
- 白冠:白色帽子,象征喪服或罪服。
- 氂纓:用牦牛尾(氂)制作的帽帶(纓),是罪臣佩戴的标識。
二、核心含義
指古代觸犯五刑的大夫或大臣,通過佩戴白冠和氂牛尾裝飾的帽帶,向君主表示自請罪責的儀式性行為。該行為體現了古代禮法制度中“自劾請罪”的規範。
三、曆史背景與出處
-
文獻記載:
- 最早見于《孔子家語·五刑》,提到大夫犯罪後需“白冠釐纓,盤水加劍,造乎阙而自請罪”。
- 漢代賈誼《新書·階級》中進一步描述為“白冠氂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其罪”。
- 《漢書·賈誼傳》亦引述此制,顔師古注稱其為“兇冠”,是罪臣的象征。
-
儀式流程:
- 罪臣頭戴白冠、氂纓,手托盛水的盤子(象征君主的公正),佩劍(象征自裁的決心),到君主宮門前請罪。
四、異體與關聯詞
- 異體寫法:“白冠氂纓”與“白冠釐纓”通用,後者更早見于文獻。
- 關聯詞:常與“盤水加劍”連用,形成完整的請罪禮儀表達。
五、文化意義
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刑不上大夫”的禮法觀念,即通過象征性服飾和儀式,既維護了貴族尊嚴,又實現了對罪責的追究。如今該成語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榜子鄙野簿土才兼文武慘象禅關蟾鏡塵鄧鄧成貸陳師辭訓大房山稻田衣碟酌地臘丢眉弄色笃仁獨子兒啼帖廢辍分家析産凫鹥賀監雞蛋清脊令原靜順近昵雞犬升天開行诓語郎公廊頭兩腳羊毛铢目想扒分陪告皮臉頗棱蒲萄酒悛移雀舌鋭達森林生态系統沈奧聖誡谥冊石竈水庫泗洙檀輿天位蹄齧通材筒飯婉柔沩汭微禹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