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害;殘害。 漢 王充 《論衡·物勢》:“萬物相刻賊。”《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今天下争欲思刻賊王以求功,寧有量邪!”
“刻賊”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來源分析:
“刻賊”讀作kè zéi,核心含義為傷害、殘害,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論衡·物勢》提到“萬物相刻賊”,指事物間互相侵害。
刻
賊
有少數來源(如)将其解釋為成語“對盜賊進行刻畫”,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傷害、殘害”為主流釋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衡》《後漢書》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刻賊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刻的意思是剝削、敲詐、勒索;賊的意思是盜竊、偷竊。
刻賊由兩個部首組成:刀(刂)和貝(貝)。刻賊的總筆畫數為13。
刻賊一詞最早見于《紅樓夢》一書中。在此小說中,它被用來形容那些利用權勢或地位非法獲取金錢或其他財富的人,可以理解為“做違法或不道德的事情以獲得利益的人”。
刻賊的繁體字形為「刻賊」,其中「賊」用繁體字書寫,表示盜賊之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刻賊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不同的字典和書籍可能有不同的版本和寫法。我們平時所使用的現代漢字寫法是根據曆代文字形态的發展演變而定的。
1. 他是個刻賊,經常利用職務之便貪污公款。
2. 這個公司的老闆是個刻賊,時常敲詐員工。
刻賊是一個詞組,沒有明确的組詞規則。不過,可以通過加入其他形容詞或名詞來表示不同類型的刻賊,例如“政治刻賊”、“商界刻賊”等。
近義詞:剝削者、敲詐者、盜賊。
反義詞:正直人、正義者、誠實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