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匡賛 ”。匡正輔佐。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深達先天之運,匡贊奉時之業。”《南齊書·王晏傳》:“ 隆昌 以來,運集艱難,匡賛之功,頗有心力。”《舊唐書·儒學傳上·劉納言》:“ 劉納言 收其餘藝,參侍經史,自府入宮,久淹歲月,朝遊夕處,竟無匡贊。” 清 曾國藩 《戶部員外郎彭君墓表》:“﹝ 彭永思 ﹞議蠲逋賦,厘定鹺政,多所匡贊。”
“匡贊”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āng zàn,其核心含義為匡正輔佐,強調糾正錯誤、輔佐正義的行為,并帶有贊美與支持的意味。以下是詳細解析:
匡正輔佐(核心義)
指通過糾正偏差、輔助治理來實現正義或完善事務。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常用于描述臣子輔佐君主或賢者維護正道的行為。例如:
延伸含義:贊美正義
現代語境中,“匡贊”可引申為對正義行為的稱贊與支持,例如贊揚英雄人物或鼓勵正直行動。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文獻: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證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南齊書》等史料來源。
匡贊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包含“匡”和“贊”兩個部分。
“匡”的部首是“匚”,總筆畫數為4。它的意思是“糾正、挽救”,有時也表示“幫助、輔助”。在漢字中,它常用作姓氏或地名的一部分。
“贊”的部首是“言”,總筆畫數為10。它的意思是“稱贊、贊美”,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物的贊賞。在漢字中,它也用作姓氏或地名的一部分。
“匡贊”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見于《詩經·小雅·車攻》:“匡國既委,贊岐陳垣。”意為扶持國家,表彰有道之人。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表示贊美、稱贊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匡贊”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沒有特别的變化。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在古代,匡贊的寫法是“匚贊”,其中的“匚”字與現代的“匡”字相同,而“贊”字則有些許不同。
以下是幾個使用“匡贊”的例句:
1. 他為人忠誠正直,備受匡贊。
2. 他的文章深受讀者的匡贊。
組詞:匡正、贊美、稱贊、贊許。
近義詞:贊揚、贊頌、推崇。
反義詞:批評、責備、指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