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甲的意思、帶甲的詳細解釋
帶甲的解釋
(1).披甲的将士。《國語·越語上》:“有帶甲五千人将以緻死。” 唐 杜甫 《送遠》詩:“帶甲滿天地,胡為君遠行。” 明 何景明 《大梁行》:“帶甲連營殺氣寒,君王推轂将登壇。”
(2).謂身着甲冑。《北史·齊紀下·後主》:“ 斛律孝卿 居中受委,帶甲以處分。”《新唐書·張巡傳》:“士帶甲食,裹瘡鬭。”
詞語分解
- 帶的解釋 帶 (帶) à 用皮、布或線等做成的長條物:帶子。皮帶。領帶。一衣帶水。 像帶子的長條物:帶鋼。帶魚。聲帶。 車輪胎:車帶。外帶。 區域:地帶。溫帶。 佩戴,披挂:帶孝。帶劍。 隨身拿着:攜帶。帶挈。
- 甲的解釋 甲 ǎ 天幹的第一位,用于作順序第一的代稱:甲子。花甲(六十歲的人)。 居于首位的,超過所有其它的:甲等。 古代科舉考試成績名次的分類:一甲(名為“進士及第”);二甲(名為“進士出身”);三甲(名為“
網絡擴展解釋
“帶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1.名詞含義:披甲的将士
指代身着铠甲的士兵或軍隊,常用來泛指武裝力量。例如:
- 《國語·越語上》提到“有帶甲五千人将以緻死”,這裡的“帶甲”即指全副武裝的士兵。
- 杜甫《送遠》詩中的“帶甲滿天地”則用“帶甲”象征戰争中的軍隊。
2.動詞含義:身着甲胄
表示穿戴铠甲的狀态,多用于描述備戰或作戰場景。例如:
- 《新唐書·張巡傳》記載“士帶甲食,裹瘡鬭”,描繪士兵身披铠甲、帶傷戰鬥的場景。
- 《北史·齊紀下》提到“帶甲以處分”,形容将領披甲指揮軍隊。
補充說明
“甲”在古漢語中本指铠甲或士兵的護具,後衍生為軍事相關詞彙。例如“甲士”即全副武裝的士兵,“甲兵”可代指軍隊(如、8所述)。地名中的“甲”則多與古代駐軍編制相關(如)。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帶甲(dài jiǎ)是一個漢字詞組,表示在身體上穿戴防護護甲的意思。按照漢字的拆分部首,可以分為“巾”和“甲”兩個部分。它的拼音是dài jiǎ。它的筆畫數是13畫。帶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的戰士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會在身體上穿戴甲胄,以增加防護能力。
在繁體字中,帶甲的寫法仍然是「帶甲」,拆分部首和筆畫數沒有改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但帶甲一詞的含義基本保持一緻。例如,在《周易》中,可以找到類似含義的文字。古代人民也會使用帶甲一詞來描述戰士的裝備。
以下是一些關于帶甲的例句:
1. 勇士們戰鬥之前要仔細檢查自己身上的帶甲是否牢固。
2. 在古代戰争中,隻有身穿帶甲的戰士才能在戰場上更好地保護自己。
帶甲的一些組詞包括:帶甲戰士、帶甲裝備、帶甲防護等。
帶甲的一些近義詞有:護甲、盔甲、防護服等。
帶甲的反義詞可以是:不帶甲、脫甲等。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