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舂築時,以歌相和,以杵聲相送,用以自勸。裡中有喪,則舂築者不相杵。見 漢 賈誼 《新書·春秋》、《史記·商君列傳》。後以“辍舂”表示對死者的哀悼。 南朝 梁 任昉 《出郡傳舍哭範仆射》詩:“已矣餘何歎,輟舂哀國均。”
"辍舂"(chuò chōng)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其含義與特定曆史典故密切相關,現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表達中。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意為中止、停止。《說文解字》釋為“止也”,如“辍學”“辍筆”。
指用杵臼搗去谷物的外殼,《說文解字》釋為“搗粟也”,即搗米動作。
字面組合義:停止舂米的勞作。
核心典源:出自《史記·商君列傳》。
商君被秦惠王車裂後,“秦人莫哀,而秦之婦人、孺子辍舂而歌”。
深層含義:
- 本義:百姓停止日常勞作(舂米)。
- 引申義:
因重大事件(如賢者逝世)而自發中止生活常态,表達集體哀悼或震驚。後世引申為對傑出人物離世的深切緬懷。
“停止舂米。多用以表示對賢者去世的哀悼。”
示例:清人詩作“裡人辍舂相歎惜”指鄉民停舂悼念。
“舂,搗粟。辍舂謂停止舂米。後因以‘辍舂’表示對死者的哀悼。”
“辍舂”從具體勞動行為(停舂)升華為文化符號,承載兩層價值:
“辍舂”是一個源自古代習俗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哀悼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集體舂築時,勞動者會以歌聲相和、杵聲相伴的方式互相勉勵。但當鄰裡有人去世時,人們會停止杵聲,以此表達對逝者的哀悼。這一習俗最早見于漢賈誼的《新書·春秋》和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南朝梁文學家任昉在《出郡傳舍哭範仆射》詩中寫道:“已矣餘何歎,辍舂哀國均”,此處以“辍舂”表達對亡友的深切哀思,體現該詞在古典文學中的情感象征意義。
現代漢語中,“辍舂”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表示對逝者的悼念,帶有莊重、肅穆的色彩,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提示:若需了解該詞更詳細的文獻用例或近義詞,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疏。
擺酒白面兒郎阪道熛燼常談傳錫吹噓處片迪嘗東北平原遁隱發節房主風問風雨連床墳丘服餌高眼鲽更房弘光慌不擇路歡天喜地宦者令濟濟洋洋進動救禍酒食空口無憑狂且枯骨稅棱皮龜略野潦污梨花香龍鳳錢滿話沵沵密密匝匝謀朝木蜜披揀氣不過邛笮欺人太甚攘善耎毳弱弄朔土訟地台輔貪躁條彙鐵嶺違畔握拳透掌賢勞賢言笑影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