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虜的意思、驕虜的詳細解釋
驕虜的解釋
亦作“ 驕鹵 ”。驕橫的胡虜。 唐 沉佺期 《王昭君》詩:“薄命由驕虜,無情是畫師。” 唐 嚴武 《軍城早秋》詩:“更催飛将追驕鹵,莫遣沙塲匹馬還。” 宋 張元幹 《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詞:“倚高寒、愁生故國,氣吞驕虜。” 柳亞子 《四月二十五日》詩:“從此中原虛正朔,遂令驕虜擅皇都。”
詞語分解
- 驕的解釋 驕 (驕) ā 馬壯健。 自滿,自高自大,不服從:驕傲。驕氣。驕恣。驕橫(坣 )。驕矜。驕縱。 猛烈:驕陽。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 虜的解釋 虜 (虜) ǔ 俘獲:虜獲。俘虜。(.打仗時捉住敵人;.打仗時捉住的敵人)。 俘獲的人。 中國古代對北方外族的貶稱。 筆畫數:; 部首:虍;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驕虜”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境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字義解析
- 驕:本義為“馬高大健壯”,後引申為“傲慢、放縱”。如《說文解字》釋“驕”為“馬高六尺為驕”,後語義擴展至形容人性情傲慢。
- 虜:原指“戰俘”,如《漢書·匈奴傳》中“虜”指被俘的敵人,後泛指外族敵人或敵方士兵。
複合詞義
“驕虜”特指“驕橫的敵人”,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外族侵略者的傲慢姿态。例如唐代詩人高適《燕歌行》中“胡騎憑陵雜風雨”“驕虜間荊扉”等句,即以“驕虜”形容入侵邊疆的敵軍氣焰嚣張、不可一世之态。
文獻參考
- 《漢語大詞典》将“驕虜”釋為“驕橫的敵人”,并引《漢書》注疏佐證其軍事語境。
- 古典文學研究指出,該詞常見于邊塞詩,反映古代中原政權與遊牧民族的沖突,如宋代《樂府詩集》收錄的戰争題材樂府詩中亦多次出現。
(注:因古籍文獻原書無公開數字鍊接,此處來源标注為學術通用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驕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 拼音:jiāo lǔ
- 字面含義:指“驕橫的胡虜”,通常用于形容古代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如匈奴、突厥等)的蔑稱,強調其傲慢、強橫的特點。
引證解釋
-
唐代詩詞中的使用
- 沈佺期《王昭君》:“薄命由驕虜,無情是畫師。” 表達對異族侵略者的憤慨。
- 嚴武《軍城早秋》:“更催飛将追驕鹵,莫遣沙塲匹馬還。” 以“驕鹵”代指敵軍,體現對敵軍的蔑視。
-
宋代詞作中的延伸
- 張元幹《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氣吞驕虜。” 此處借指金兵,突顯對敵軍的豪邁反擊态度。
-
近現代文學
- 柳亞子《四月二十五日》:“遂令驕虜擅皇都。” 以“驕虜”隱喻侵略者,延續了曆史語境中的貶義色彩。
綜合總結
“驕虜”一詞帶有強烈的曆史批判性,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既體現對異族侵略者的憎惡,也反映中原文化的排他性。其異體寫法“驕鹵”在詩詞中常為押韻或避諱而出現,但核心含義一緻。
别人正在浏覽...
敗華承歡重拍大氅登即地耳恩意凫趨隔膜關鍵字關王賣豆腐寒碛寒澌河槽鶴籌恨心鴻盤荒謬絕倫幌漾喚雨鸠簡化字淨空即禽赍志麇獐爛妙力能扛鼎臨祚羅蘭馬蹏馬郎婦泥沼奴家偶視辟色戚裡清浄白省青暝情有可原去就之分入籍鬙鬡上眼十三家是須霜鮮殊怪菽水承歡司味宿殃饕兵忒煞天譴投獻猥計問寒問暖溫煗鄉書難寄閑替諧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