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驕鹵 ”。驕橫的胡虜。 唐 沉佺期 《王昭君》詩:“薄命由驕虜,無情是畫師。” 唐 嚴武 《軍城早秋》詩:“更催飛将追驕鹵,莫遣沙塲匹馬還。” 宋 張元幹 《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詞:“倚高寒、愁生故國,氣吞驕虜。” 柳亞子 《四月二十五日》詩:“從此中原虛正朔,遂令驕虜擅皇都。”
“驕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唐代詩詞中的使用
宋代詞作中的延伸
近現代文學
“驕虜”一詞帶有強烈的曆史批判性,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既體現對異族侵略者的憎惡,也反映中原文化的排他性。其異體寫法“驕鹵”在詩詞中常為押韻或避諱而出現,但核心含義一緻。
《驕虜》指的是自負而又沉溺于自己優越感中的俘虜,也可以形容一個人驕傲自滿,自覺高人一等的态度。這個詞一般用來批評那些目中無人,不願向他人學習和進步的人。
《驕虜》的部首是馬(馬頭部),拆分後的部首是“馬”,筆畫是20畫。
《驕虜》一詞最早出現在《古本竹書紀年》中,用以描述某國的統治者因過于自負和驕傲而導緻被敵國俘虜的結果。
《驕虜》的繁體字為「驕虜」。
在古代,驕虜的寫法可能會有變化。一種常見的寫法是「橈慮」,其中「橈」意為驕傲,「慮」意為俘虜。
1. 他因為自以為擁有優越的條件而變得驕虜起來。
2. 這個領導對于别人的建議總是充耳不聞,真是個驕虜。
1. 驕傲自大
2. 自負
3. 自滿
4. 目中無人
1. 自負
2. 高傲
3. 傲慢
1. 謙虛
2. 謙遜
3. 謙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