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貓的習性,謂其貪飽。《莊子·徐無鬼》“嘗語君,吾相狗也。下之質執飽而止,是狸德也” 俞樾 《諸子平議·莊子三》:“按《廣雅·釋獸》:‘貍,貓也。’貓之捕鼠,飽而止矣,故曰‘是貍德也。’”
"貍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狸貓(或狐狸)的習性特征,後引申為比喻人貪得無厭的本性。具體釋義如下:
一、字面本義與核心出處 "貍德"最早且最權威的記載見于道家經典《莊子·徐無鬼》。原文記載了魏國隱士徐無鬼與魏武侯的對話,徐無鬼用相馬術比喻治國之道時提到:
“嘗語君,吾相狗也。下之質,執飽而止,是狸德也;中之質,若視日;上之質,若亡其一。” 此處,“執飽而止,是狸德也”明确指出,“貍德”指的是狸貓(或狐狸)捕食隻為填飽肚子、滿足基本欲望的本性。莊子以此比喻人最低層次的追求——僅滿足口腹之欲,目光短淺,缺乏更高遠的志向。
二、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基于《莊子》的典故,“貍德”在後世的使用中衍生出更廣泛的貶義:
三、現代理解與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貍德”作為一個獨立的詞彙已基本消亡,僅存于對《莊子》等古籍的研究、引用或成語典故中。其含義主要通過《莊子》原文的解讀得以保留和傳播,是理解道家批判物欲、追求精神超越思想的一個具體例證。
權威參考來源:
“貍德”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出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基本釋義
指貓貪吃飽即止的習性()。出自《莊子·徐無鬼》:“下之質執飽而止,是狸德也。”此處“貍”通“貓”,而非狐狸。
文獻注釋
清代學者俞樾在《諸子平議·莊子三》中引用《廣雅·釋獸》“貍,貓也”,指出貓捕鼠時飽食即停,故用“貍德”形容滿足于溫飽的特性()。
常見誤解
部分資料誤将“貍德”解釋為“狐狸之性”,實為混淆了“貍”的古今異義。在《莊子》語境中,“貍”特指貓()。
哲學延伸
莊子以此比喻低層次追求,與“犬德”(忠誠守護)形成對照,暗含對僅滿足物欲之人的批判。
提示:若需深度考據,建議查閱《莊子》原典及俞樾《諸子平議》。
埃涅阿斯紀蚌醬抱璞飽卿抱住葫蘆不開瓢本姓波峰不勝衣超足螭魅罔兩敕條刺目粗雜大堂都管遁榮砝馬煩穢蜚鳥盡,良弓藏鳳臘告化子寡劣古黃果子局合化蕙草豗隤諱問回源呼吸道降帳鲸音祭式九駿匡攘郎官鲙狼煙烈然骊駕鱗集仰流論思密如榮落三懼省吏屍白受冷瑣聒宿壇淌湘套色天地誅戮銅管樂隊駝價痿瘘渥窪武落香腮邪慢系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