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貓的習性,謂其貪飽。《莊子·徐無鬼》“嘗語君,吾相狗也。下之質執飽而止,是狸德也” 俞樾 《諸子平議·莊子三》:“按《廣雅·釋獸》:‘貍,貓也。’貓之捕鼠,飽而止矣,故曰‘是貍德也。’”
“貍德”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出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基本釋義
指貓貪吃飽即止的習性()。出自《莊子·徐無鬼》:“下之質執飽而止,是狸德也。”此處“貍”通“貓”,而非狐狸。
文獻注釋
清代學者俞樾在《諸子平議·莊子三》中引用《廣雅·釋獸》“貍,貓也”,指出貓捕鼠時飽食即停,故用“貍德”形容滿足于溫飽的特性()。
常見誤解
部分資料誤将“貍德”解釋為“狐狸之性”,實為混淆了“貍”的古今異義。在《莊子》語境中,“貍”特指貓()。
哲學延伸
莊子以此比喻低層次追求,與“犬德”(忠誠守護)形成對照,暗含對僅滿足物欲之人的批判。
提示:若需深度考據,建議查閱《莊子》原典及俞樾《諸子平議》。
《貍德》是一個漢字詞語,是指一個人表面上看起來正直、正派,但内心卻隱藏着不良的品德、不端的行為。
《貍德》的部首是「豸」,總共有12個筆畫。
《貍德》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資治細鑒辨日錄》,意為「狐狸的德行」。後來,該詞引申為指人有虛僞、假善之德的意思。
《貍德》的繁體字為「貍德」。
在古代,漢字「貍」的寫法略有不同,常見的古字形為「貍」。
1. 他平時對人都很客氣,但在背後卻經常說些惡毒的話,真是個典型的《貍德》。
2. 這個政府官員長期以來以一副廉正的形象示人,可事實上卻涉及了多起貪污案件,完全是個《貍德》之輩。
1. 貍虎:指一個人表面看起來溫和無害,但實際上卻兇狠殘暴。
2. 貍腹:指一個人雖然常常笑臉相迎,但背地裡心懷不軌。
3. 貍貉:指一個人虛僞狡詐,善于僞裝自己的本來面目。
1. 狐假虎威
2. 虛僞僞善
3. 假面具
真誠、正直、品行端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