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采摘拾取。《後漢書·江革傳》:“ 革 負母逃難,備經阻險,常採拾以為養。”《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軍士乏食,乃有鬻子去妻,老弱採拾於野,殍踣於行路者。” 宋 沉括 《夢溪補筆談·藥議》:“ 嶺 南深山中有大竹……遇夜野火燒,林木為煨燼,而竹黃不灰,如火燒獸骨而輕,土人多於火後採拾,以供藥品。”
(2).搜求;拾取;選取。《晉書·謝尚傳》:“ 尚 於是採拾樂人,并製石磬,以備太樂。” 宋 王谠 《唐語林·方正》:“ 太宗 得 魏徵 ,採拾闕遺,弼成聖政。” 宋 洪巽 《旸谷漫錄》:“京都中下之戶不重生男,每生女,則愛護如捧璧擎珠,甫長成,則隨其姿質,教以藝業,用備士大夫採拾娛侍。”
猶選取。 南朝 陳 徐陵 《與王吳郡僧智書》:“ 伊公 在 亳 , 渭老 師 周 ,旌賁邱園,采拾衡巷。”
“采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詞典釋義兩個層面進行解析:
一、字義解析
二、詞典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的權威解釋,“采拾”包含兩層含義:
指采集自然物,如采摘果實、拾取野菜等。
例證:《詩經·豳風·七月》中“八月斷壺,九月叔苴”的“叔”(拾取)即含此意。
引申為搜集散佚文獻或整理零散知識。
例證: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載“采拾群言,以成一家之學”。
三、語用價值
“采拾”兼具具體動作(物理采集)與抽象行為(知識整合),常見于描述田野勞作、文獻考據等場景,如“采拾遺文”“采拾風謠”。其雙音節結構符合漢語韻律,在文學與學術語境中保留較強的表現力。
參考資料
“采拾”是一個由“采”和“拾”兩個動詞組合而成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字面含義
指采摘和拾取的動作,常用于描述收集自然物品的行為。例如:
引申含義
在古籍中,“采拾”還表示搜求、選取,帶有主動搜集的意味。例如:
使用注意:現代語境中,“采拾”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表達,日常口語較少使用。其核心意義始終圍繞“收集”,既可以是實物,也可指抽象事物的整理與積累。
暗弱百葉髻八角鼓班班可考别棹并存敝綈惡粟岑樓齊末川途鹑衣鷇食蹴幾單比帝極咈然稿籤門上割臂之盟耕耤宮喤功捷谷口子真诃咄紅皮書候劄畫卯禍中有福肩舁假球嘉頌駕校淩上靈洲臨行流囚漏亡邏逮爐篆埋輪破柱美術片沒一面許免坐慜顧齧梨農行青漚窮雉商雒商受紹續説不上說的着碩義私粜竦戎童觀通厮腳兒筒炙屯莊違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