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槳擊船舷。謂搖動船槳。《文選·陶潛<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詩》:“叩枻新秋月,臨流别友生。” 李善 注:“《楚辭》曰:‘漁父鼓枻而去。’ 王逸 曰:‘叩船舷也。’”枻,或作“栧”。
“叩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叩枻(kòu yì)指用槳敲擊船舷的動作,引申為劃動船槳或搖船前行。例如陶潛在《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中寫道:“叩枻新秋月,臨流别友生”,描述月下劃船與友人離别的場景。
字義拆分:
文學用例: 該詞多用于詩文,如陶潛詩句中的“叩枻新秋月”,通過動作描寫烘托意境,體現古典詩詞的凝練與畫面感。
如需進一步了解“叩”的其他含義(如叩首、叩診),可參考權威詞典。
叩枻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指的是通過敲打或碰觸來尋求進一步信息、驗證真實性或表示敬意的行為。它可以用來形容向某人或某個物體示意或詢問。
叩枻的部首是口(kǒu),它屬于六書中的擴充義。
叩枻總共由12個筆畫組成。
叩枻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模糊,但根據考古學的研究,它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儀文化。古人通過敲擊器物或親身觸碰來表達敬意和請求,這個行為逐漸成為一種象形動作,形成了現代叩枻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叩枻的寫法保持不變。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書寫規範,叩枻的寫法較為繁瑣複雜。具體而言,它的寫法需要嚴格按照筆畫的順序和方向進行。在古代的碑文和字典中,我們可以見到叩枻這個漢字的不同寫法。
1. 他謙遜地叩枻着請求幫助。
2. 這個小孩為了怕老師生氣,每次作業都認真叩枻給老師看。
3. 在中國古代文人的習慣中,拜訪他人時常常會以叩枻形式示意自己的到來。
1. 叩頭 2. 叩見 3. 叩拜 4. 叩問
1. 敲打 2. 碰觸 3. 拜訪
1. 忽視 2. 躲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