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風來的時間和方向。 宋 蘇轼 《論高麗買書利害劄子》之一:“而 軒 乃答雲:‘風訊不順飄過。’乃是與 閩中 狡商巧説詞理,許令過界。”《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 自實 ﹞載了一家,上了海船,看了風訊開去。”
風訊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字面本義:風帶來的消息
此義項由“風”與“訊”二字組合而成。“風”指空氣流動的現象,“訊”指消息、信息。因此,“風訊”最直接的含義是指風傳遞來的信息或消息。在古代信息傳遞不便的背景下,風有時被賦予了傳遞遠方音信的功能,如通過風聲、風帶來的氣味等感知外界情況。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更側重于一種帶有文學色彩的表述。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年)第12卷,第855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92頁。
引申義:指風信、風候,即風的情況或消息
這是“風訊”在現代漢語中更常用和核心的含義。它特指關于風的方向、風力大小、出現時間等具體氣象信息。尤其在航海、漁業、農業、航空等對天氣敏感的領域,“風訊”是重要的氣象情報,用于判斷航行安全、作業時機或氣候變化趨勢。例如:“漁民出海前需密切關注風訊預報。”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92頁;《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第1356頁。
綜上,“風訊”一詞的核心含義是指風的信息,既包含文學化的“風傳來的消息”之意,更側重于實用性的“關于風的具體氣象情報(風向、風力等)”。其使用語境多與天氣、氣候預報及依賴風況的生産活動相關。
“風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風來的時間和方向,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氣象相關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氣象學定義
指風的具體信息,包括風向、風速及出現的時間段。這一用法常見于航海、農業等需要關注天氣變化的領域,例如宋代蘇轼在《論高麗買書利害劄子》中提到“風訊不順飄過”,即指風向不利于航行。
引申含義
部分文獻将其引申為“風一般的迅疾消息”,但此用法較為少見,主要出現在文學作品中。
古代文獻
詩詞引用
宋代張蘊《楝花》中“江南四月無風訊”,以及吳文英“雁邊風訊小”等詩句,均以“風訊”暗喻季節或自然變化。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古籍、詩詞或特定專業領域(如氣象學)。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蘇轼相關文獻。
阿縱白花花飽和烴抱瘵鞭打比坐不一定讒口铄短铳獨漉恩渥翻供豐鎬鳳章浮禮兒工團主義鼓謲過命海垂漢高惠言嚄唶角口謹告精驢禽獸近在眉睫九日絶惡厥昭雷噪良然蟒玉麪糊桶妙引鳴鵽難關暖熱偏勝清塵取道辱井儒俠上尊酒劭令詩傳食限水洩不漏俗監歎慜縧絲特奇天假良緣同功一體枉誣挽手兒維摩诘五眼雞湘絃香象渡河新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