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牙料嘴的意思、磕牙料嘴的詳細解釋
磕牙料嘴的解釋
鬥嘴;耍嘴皮子。 元 關漢卿 《陳母教子》第三折:“我可也不和你暢叫揚疾,誰共你磕牙料嘴!”
詞語分解
- 磕的解釋 磕 ē 碰在硬東西上:頭磕破了。磕磕碰碰(喻人和人之間發生的小沖突)。磕頭碰腦。磕頭(亦作“叩頭”)。 把東西向較硬處碰使附着物掉下來:磕打。磕煙袋鍋兒。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 料嘴的解釋 猶鬥嘴;胡扯。料,通“ 撩 ”。 元 王子一 《誤入桃源》第三折:“我這裡道姓呼名,他那裡嗑牙料嘴。”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二折:“誰和你料嘴哩。”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四折:“ 佛印
網絡擴展解釋
“磕牙料嘴”是一個漢語成語,存在兩種主要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一、褒義/中性解釋:形容能言善辯
- 基本含義
指人口才出衆,善于辯論或精準回應他人觀點。
- 構成解析
“嗑牙”指咬牙切齒的動作,引申為認真思考;“料嘴”表示組織語言回應,強調邏輯性。
-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辯論、談判等場合中表現突出者,如:“他在會議上嗑牙料嘴,說服了所有反對者。”
二、貶義解釋:指多嘴多舌
- 基本含義
帶有負面色彩,形容人喜歡無意義地争辯或搬弄是非。
- 文獻例證
元曲《陳母教子》第三折:“誰共你磕牙料嘴!”此處暗含對無謂争執的批評。
- 使用場景
常見于批評他人言語瑣碎或好鬥嘴,如:“莫要在此磕牙料嘴,速去辦事。”
補充說明
- 發音與寫法
發音均為kē yá liào zuǐ,存在“嗑牙料嘴”與“磕牙料嘴”兩種寫法,通常視為同一成語的異形詞。
- 權威差異
查字典等工具書多采用中性解釋,而古典文獻(如元雜劇)更傾向貶義用法,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元曲原文(如《舉案齊眉》《陳母教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磕牙料嘴的含義
《磕牙料嘴》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嘴巴充滿饒舌,愛說閑話,喜歡多嘴。
拆分部首和筆畫
《磕牙料嘴》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石”、“牙”、“米”、“口”、“言”五個部首。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磕牙料嘴》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梁惠王上》。這個成語在各地稍有不同的發音和寫法。在繁體字中,它被寫為「磕牙撩嘴」。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磕牙料嘴」可能被寫成「瞌齒廖吢」,其中「瞌」表示磕牙的動作,「齒」表示牙齒,「廖」表示曠廢或空餘,「吢」表示喃喃自語。
例句
他一直磕牙料嘴,不停地評論别人的生活。
組詞
嘴巴、梁上君子、多嘴、饒舌
近義詞
貧嘴、多舌、愛說閑話
反義詞
少嘴、少言、沉默寡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