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镬的意思、膏镬的詳細解釋
膏镬的解釋
油鍋。 唐 房千裡 《楊娼傳》:“帥之妻乃擁健婢數十,列白梃,熾膏鑊於廷而伺之矣。”
詞語分解
- 膏的解釋 膏 ā 肥,肥肉:膏粱(肥肉、細糧)。膏腴。膏沃。 脂油:春雨如膏。膏澤(a.滋潤作物的及時雨;b.喻給予恩惠)。 中醫指心尖脂肪,認為是藥力達不到的部位:病入膏肓。 膏 à 把油抹在車軸或機械上:
- 镬的解釋 镬 (鑊) ò 鍋:镬蓋。 古代的大鍋:鼎镬(常作為烹人的刑具)。镬亨(“亨”,同“烹”)。湯镬(古代酷刑,把人投入盛着沸水的鍋中煮死)。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膏镬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由“膏”和“镬”二字組合而成,專指古代一種殘酷的刑罰工具或行刑方式,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内涵。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字義分解
- 膏(gāo)
本義指油脂、脂肪,後引申為肥沃、潤澤之物。在刑罰語境中,“膏”特指用于烹煮的油類物質。
來源:《說文解字》:“膏,肥也。”
- 镬(huò)
指古代無足的大鼎或大鍋,最初為炊具,後演變為刑具。
來源:《淮南子·說山訓》:“嘗一脔肉,知一镬之味。”高誘注:“有足曰鼎,無足曰镬。”
二、合稱釋義
膏镬指将油脂置于镬中煮沸,用以烹煮犯人的酷刑。此刑盛行于先秦至漢代,屬“烹煮之刑”,常見于處決重罪犯或政治犯,旨在以極端手段震懾民衆。
典籍例證:
- 《漢書·刑法志》:“秦用商鞅,……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颠、抽脅、膏镬之刑。”
- 《後漢書·酷吏傳》:“論輸左校,……身膏镬斧。”
三、文化引申
“膏镬”在文學中常象征極刑的殘酷性,後衍生為“赴湯蹈火”類成語的語源之一,體現古代刑罰制度的嚴苛特征。
來源:《文選·班固〈答賓戲〉》:“雖馳辯如濤波,……猶無益于膏镬。”
權威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班固《漢書·刑法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範晔《後漢書·酷吏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劉安《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注譯本)
- 蕭統《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膏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1.基本詞義
- 釋義:指“油鍋”,即盛滿油脂的大鍋。其中“膏”指油脂或肥肉,“镬”指古代的大鍋(如鼎镬)。
2.構成分析
- 膏:既可指脂肪、油類物質(如“焚膏繼晷”),也可指糊狀物或中成藥膏劑。
- 镬:古代烹煮器具,後多指刑具中的大鍋(如“斧鋸鼎镬”)。
3.用法與示例
- 文學引用:唐代房千裡《楊娼傳》中描述“熾膏鑊於廷而伺之”,指用燒熱的油鍋作為威脅或刑罰工具。
- 語境差異:在一般語境中可指烹饪器具,但在文獻中多與酷刑或威吓場景相關。
4.文化背景
- 刑罰象征:古代“鼎镬”常與殘酷刑罰關聯,如《漢書》中“鼎镬之誅”的記載,體現其文化含義的延伸。
5.現代應用
- 罕見使用:現代漢語中極少出現,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表達。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刑具或相關詞彙的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弊政博映傳布春馌存亡續絶帶着鈴铛去做賊調函對時耳目心腹惡許方水仿宋鳳鳥風驷負固浮螘匄貣公子害羣檢場交保幾臣傑異介帻腈綸靖民靖冥驚俗舊司絹本坤軸陵尚六駮例直禁簡論理學磨鋊遒緊诎服僧伽梨盛旦生遂誓不兩立適長公主適民實益受家耍把戲貪惜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考試官透氣讬公報私忘味僞名無梁誣治象車相缪嚣號嚣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