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謙兢的意思、謙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謙兢的解釋

謙虛謹慎。 宋 王珪 《賜皇後曹氏答诏》:“遽披嘉牘,申布慶辭,載詠謙兢,良深襃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謙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謙”和“兢”兩個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謙虛而謹慎、恭敬而戒懼的态度。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一、單字釋義:

  1. 謙 (qiān):
    • 本義: 虛心,不自滿,不自高自大。
    • 引申義: 謙遜、謙卑、謙讓。指一種降低自我、尊重他人的品德。《說文解字》:“謙,敬也。” 強調内心的恭敬是謙的本質。來源:漢典網 - “謙”字釋義
  2. 兢 (jīng):
    • 本義: 小心謹慎,戒懼的樣子。
    • 常見用法: 常以“兢兢”疊用,形容恐懼、戒備、認真負責的狀态。《說文解字》:“兢,兢,戒也。從二克。” 像兩人相鬥般警惕。來源:漢典網 - “兢”字釋義

二、複合詞“謙兢”釋義:

“謙兢”融合了“謙”的謙遜恭敬和“兢”的謹慎戒懼之意,形容人在言行舉止上:

  1. 謙遜恭敬: 态度上不自滿,不自誇,對他人保持尊重和禮敬。
  2. 謹慎戒懼: 行為上小心謹慎,唯恐出錯或失禮,常懷戒懼之心,如履薄冰。
  3. 勤勉自持: 因心存敬畏與謙遜,故能自我約束,勤勉不懈怠。

這個詞描繪的是一種高度自律、内斂自省、時刻保持敬畏之心的處世狀态,多見于古代典籍中對君子、臣子或修行者德行的描述。

三、古籍例證與用法:

“謙兢”雖不如“謙恭”、“謙遜”等詞常用,但在古籍中仍有體現,其意境常通過相近表達或上下文體現:

  1. 《詩經·小雅·小旻》: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這裡的“兢兢”形象地描繪了謹慎恐懼的狀态,是“謙兢”中“兢”字含義的典型體現。後世常以此形容謙兢之心。來源:國學網 - 《詩經·小雅·小旻》
  2. 《尚書·大禹谟》: “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強調謙虛(謙)帶來的益處,是“謙”德的根本闡述,為“謙兢”提供了思想基礎。來源:國學網 - 《尚書·大禹谟》
  3. 漢代文獻及後世注釋: 在描述臣子侍奉君主或君子修身時,常用“謙謹”、“謙恭”、“兢業”、“兢慎”等詞,其意境與“謙兢”相通。例如,形容臣子需“謙兢自持”,即謙遜謹慎,恪守本分。來源:中華語文知識庫(概念性參考,體現該詞在古代德行描述中的語境)

“謙兢”意指謙遜恭敬且謹慎戒懼,是一種融合了内在謙卑品德與外在謹慎行為的修養境界。它要求個體時刻保持敬畏之心,言行舉止謙和有禮,處事小心周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立德的高标準要求。

網絡擴展解釋

“謙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iān jīng,意為謙虛謹慎,強調人在言行中保持謙遜、克制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出處與用法

  1. 曆史文獻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王珪的《賜皇後曹氏答诏》:“遽披嘉牘,申布慶辭,載詠謙兢,良深襃嘆。” 這裡用“謙兢”贊譽皇後謙和謹慎的品德。

  2. 近義詞
    如“謙恭”“謙遜”“兢兢業業”等,均強調謙卑與慎重的品質。


使用場景


延伸學習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如、3、6)。

别人正在浏覽...

挨門挨戶暗櫃阿育八寶飯白锵猵狙表倡不倫不類查封長音次輔詞卷搭便車黨務倒倉擣遒諜士棣華餓紋高田戈樓庚暑翬飛江米驚倏窺邊狼犬老口兒連戰皆捷黎歌流芳遺臭離鄉背井毛公沒倒斷悶打孩凝思竊鈎秦篆泉花敺掠喪食騷僥社工拾級生計石璞松茂竹苞泰山石敢當碳化物韬光用晦桃腮杏臉桃葉踢墨筆外羅城挖角,挖角兒王猷棹鋈器下九仙裡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