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蛇狀的一種書法。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文字》:“ 南齊 蕭子良 撰古文之書五十二種,鵠頭、蚊腳、懸針、垂露、龍爪、仙人、芝英、倒薤、蛇書、蟲書、偃波、飛白之屬,皆狀其體勢而為之名;雖義涉浮淺,亦書家之前流也。” 唐 韋續 《墨薮·五十六種書之四十五》:“蛇書者, 魯 人 唐終 ,夢蛇遶身,寤而作之。”
“蛇書”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術語,指一種模仿蛇形态的書法藝術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蛇書”字面意為“如蛇狀的書法”,其特點是筆畫蜿蜒曲折,形似蛇的遊動姿态。這一書法形式在古代被歸為裝飾性書體,屬于“雜體書”的一種。
起源記載
根據唐代文獻《封氏聞見記》記載,南齊文學家蕭子良曾整理52種古文書法,其中包括“蛇書”。
另有傳說稱,魯國人唐終因夢到蛇纏繞身體,受啟發創作了蛇書。
文化關聯
蛇書與“龍爪書”“蟲書”等形态化書法并列,反映了古代書法藝術對自然物象的模仿。
如今蛇書主要作為書法史研究的對象,實際書寫中已較少使用。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筆法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封氏聞見記》《墨薮》等古籍文獻。
《蛇書》是一個詞語,它指的是一本關于蛇類的書籍或指南。這種書籍通常包括蛇類的分類、特征、習性、毒性以及與人類的關系等内容。
根據《康熙字典》,《蛇書》的拆分部首是虍字旁(虎的右邊部分),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蛇書》一詞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漢語,即古漢語中的使用方式。在繁體字中,蛇書的寫法是「蛇書」。
在古代,「蛇書」這個詞可以用「蛇之書」表達。古漢字寫法中的「蛇」字通常被表示為長體紡錘形,并附有蛇頭和尾的裝飾性結構。
1. 他研究了大量關于蛇類的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蛇書》。
2. 這本《蛇書》詳細描述了各種蛇類在野外的習性和生活習慣。
- 蛇皮:指蛇的皮膚。
- 蛇行:指蛇爬行的動作。
- 蛇潛:指蛇隱藏在地下或水中。
- 蛇毒:指蛇體内的毒液。
- 蛇類書:與蛇書意思相同的詞語。
- 無蛇書:指沒有關于蛇的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