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鼓谏的意思、鼓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鼓谏的解釋

不一定正确的規谏。自謙之詞。 梁啟超 《<變法通議>自序》:“今專标斯義,大聲疾呼,上循土訓誦訓之遺,下依矇諷鼓諫之議,言之無罪,聞者足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鼓谏"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解析如下:

一、釋義

"鼓谏"指古代臣子通過擊鼓的方式,向君主或朝廷進谏的行為。其中:

二、出處與曆史背景

該詞源于中國古代的"登聞鼓"制度。據史書記載,自周代起,朝廷便設有"路鼓"或"肺石",供百姓或有冤情者擊鼓鳴冤或上達天聽。漢代以後發展為更完善的"登聞鼓"制度(來源:中國曆史研究院《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研究》)。臣子若遇緊急國事或認為君主決策有重大失誤,也可通過擊打此鼓,繞過常規程式直接向最高統治者進言勸谏,此行為即被稱為"鼓谏"(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政治制度通史》)。

三、用法與引申義

"鼓谏"強調的是一種不畏強權、冒死直谏的忠烈行為。因擊鼓進谏常涉及敏感或重大議題,谏者往往面臨極大風險,故該詞隱含"剛正不阿""舍身取義"的褒義色彩。例如在《明史·海瑞傳》中,海瑞備棺上書嘉靖皇帝,雖未直接擊鼓,但其行為精神與"鼓谏"相通,均體現以極端方式犯顔直谏的勇氣(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明史》)。

四、文化象征

"鼓谏"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谏诤精神的象征符號之一。它反映了儒家思想中"文死谏"的忠君觀念,以及制度設計中為下情上達保留的特殊通道。後世文學作品中,常用"擊鼓鳴冤"或"叩阍上書"等情節體現清官斷案或忠臣進谏的主題(來源: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史》教材)。

五、現代意義

在當代語境中,"鼓谏"一詞雖不再具有實際制度依托,但其精神内核——即以無畏态度監督權力、直言弊端——仍被引申用于形容對權威的理性批判與建設性意見的表達,成為傳統文化中積極因子的現代轉化(來源:清華大學《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鼓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ǔ jiàn,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細微差異。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解讀,綜合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鼓谏”主要指勇敢地向上級或有權勢者提出規勸或告誡,旨在促使對方改正錯誤或做出正确決策。這裡的“鼓”有鼓勵、激勵之意,“谏”指規勸行為。

2.謙辭用法

部分文獻(如漢典、梁啟超《變法通議》)提到,“鼓谏”也可作為自謙之詞,表示自己的規谏可能“不一定正确”,以表達謙遜态度。例如,梁啟超在文中寫道:“下依矇諷鼓谏之議,言之無罪,聞者足興”。

3.使用場景

4.延伸解析

該詞的兩種解釋看似矛盾,實則體現了漢語詞彙的靈活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梁啟超著作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逼進髀肉不失時機菖蒲顫恐徹備成利陳壽雛鳳清聲儲宰賜封吊籠地帶遁變恩誼風茄逢遭分星掰兩負忝高迥給祿功敗垂成光複舊物橫殃飛禍緩步代車華亭鶴堅持不渝檢訪講究賈屈解薜節外生枝節誼嗟憂箕賦金帛警露金姑聲近好金融寡頭九緎卷武開膛空設口沫洛宴馬價銀冒暗卯榫撚香萍梗挈眷什麽審說水面漱玉隨身鐵硯替古人耽憂閑打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