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叢蘭,叢生的蘭草。《楚辭·招魂》:“光風轉蕙,氾崇蘭些。” 王念孫 《讀書雜志馀編·楚辭》:“崇蘭,猶叢蘭耳。《文子·上德》:‘叢蘭欲茂,秋風敗之。’《説文》:‘叢,聚也。’《廣雅》:‘崇,聚也。’是崇與叢同義。” 唐 劉禹錫 《省試風光草際浮》詩:“影碎翻崇蘭,浮香轉叢蕙。” 明 陳子龍 《富春渚》詩:“賓雁冥遙渚,崇蘭芳幽林。” 清 餘懷 《闆橋雜記·麗品》:“餘有詩贈之…… 武塘 魏子一 為書於粉壁, 貴陽 楊龍友 寫崇蘭詭石於左偏,時人稱為三絶。”
“崇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文化背景可綜合如下:
1. 基本釋義
“崇蘭”指叢生的蘭草,其中“崇”通“叢”,意為聚集()。這一用法最早見于《楚辭·招魂》:“光風轉蕙,氾崇蘭些”,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明确解釋“崇”與“叢”同義,強調蘭草成簇生長的形态。
2. 文學意象
在古典詩詞中,“崇蘭”常象征高潔、清幽的自然景緻。例如:
3. 文化延伸
蘭草自古被視為君子品格的象征,因此“崇蘭”一詞也隱含對高潔情操的贊美。如清代餘懷的詩中,借“崇蘭”暗喻人物風骨。
注:需注意“崇”在此處并非“崇高”之意,而是強調蘭草聚集生長的狀态。如需更多詩詞用例或考證細節,可參考《楚辭》及王念孫《讀書雜志》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