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帝王以爵位名號賜予臣下及其家屬的榮典。始于 晉 代,至 唐 完備,其制各代略有不同。 清 制,以封典給官員本身稱為“授”,給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和妻室,存者稱為“封”,死者稱為“贈”。一品官其曾祖父母以下均有封典,三品以上封其祖父母以下,七品以上封其父母及妻,九品以上僅給予官員本身。 南朝 宋 顔延之 《自陳表》:“臣班叨首卿,位屍封典。”《官場現形記》第三四回:“上次 廣西 賑捐請奬案内,已經替他老人家請了二品封典。”
“封典”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與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封賞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封建帝王将爵位、名號或榮譽賜予官員及其家屬的儀式或制度。這一制度既包含對官員本人的表彰,也延伸至其家族成員(如曾祖父母、父母、妻室等),體現了“一人得道,全家受封”的特點。
清代官員品級不同,封典範圍也有嚴格規定:
封典不僅是個人榮譽,更通過家族連帶效應強化了封建等級制度。例如南朝顔延之在《自陳表》中提到“位屍封典”,反映了封典在官僚體系中的重要性。
部分資料(如)誤将“封典”解釋為“封閉典籍”,可能與字形混淆有關。實際曆史語境中,該詞主要指帝王封賞制度,建議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詞典核實。
《封典》是指國家或各種組織将某些書籍、文件等封存或封堵起來的行為,以防止其被公開或傳播。這個詞源于漢語,屬于現代漢語中的一個常用詞彙。
《封典》的部首是“封”,其左側的部首是“寸”。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封典》的繁體字形态為「封典」,和簡體字保持了相同的部首和筆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沒有固定的字形,所以無法準确指明《封典》在古時候的寫法。不過,基本上仍然采用了“封”和“典”這兩個字,隻是字形可能會有些差異。
例句:
"由于涉及國家機密,這些文件被封典了數十年。"
組詞:
封典紀實、封典文件、封典措施、封典制度等。
近義詞:
關閉、禁止、封存、封堵等。
反義詞:
公開、解封、開放、釋放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