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勇自勵。《韓非子·六反》:“行劍攻殺,暴憿之民也,而世尊之曰磏勇之士;活賊匿姦,當死之民也,而世尊之曰任譽之士。” 王先慎 集解:“《説文》:‘磏,厲石也。’凡棱利之義,即此字之轉注,經傳皆以廉為之。”參閱 清 洪頤煊 《讀書叢錄》卷十四。
“磏勇”是一個由“磏”和“勇”組成的形容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基本含義
形容勇猛無畏、剛強不屈,常用于贊美面對危險或困境時毫不退縮的英勇行為。現代語境中多用于軍人、消防員等職業,也可描述普通人在危急時刻的勇敢表現。
詞源與結構
古今用法差異
根據《韓非子·六反》記載,“磏勇”在古代曾指代“以勇自勵”之人,但該語境中暗含對“行劍攻殺”等暴力行為的批判性描述,與現代褒義用法存在差異。
例句與引申
如《韓非子》中提到“世尊之曰磏勇之士”,反映出古代社會對某些剛猛行為的複雜态度,而現代更偏向純粹褒揚英勇品質。
注意:需區分“磏勇”與發音相近的“僄勇”(敏捷勇敢)、“趫勇”(矯捷勇猛)等詞,避免混淆。
磏勇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石”和“力”兩個部首組成。它有多種含義,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勇敢、勇往直前,不怕困難和挑戰。
磏勇的左邊部首是“石”(dàn)。右邊部首是“力”(lì)。它一共有11個筆畫。
磏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的繁體字是「巒勇」。在傳統文化中,「巒」的意思是山峰,代表壯麗、高大的山峰。
在古代,磏勇的寫法稍有不同。古時候磏勇的「磏」字也可以寫作「巒」,但讀音和意義相同。由于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逐漸變化,「磏」逐漸被取代。
他在困境中展現出磏勇的品質。
面對挑戰,他表現出了磏勇的态度。
磏勇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詞,如:磏勇前進、磏勇無畏、磏勇勇進等。
磏勇的近義詞有:勇敢、大膽、剛毅。
磏勇的反義詞有:膽怯、懦弱、畏縮。
【别人正在浏覽】